一、别名

白术别名众多,按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 地方或文献别名:如杭术(浙江主产)、于术(浙江于潜古称)、冬白术(冬季采挖)、山蓟/杨枹蓟(《本草纲目》)、天蓟/山芥(《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

  • 形态或功效相关别名:如山姜(根茎形似姜)、山精/山连(《抱朴子》称“长生药”)、吃力伽(《千金方》古印度语音译名)、马蓟(民间根据叶片形态命名)。

  • 炮制品别名:生白术(直接切片晒干)、炒白术(麸炒增强健脾作用)、焦白术(炒至焦褐色偏重止泻)、土炒白术(用灶心土炒制加强止泻功效)。

  • 其他少见别名:《吴普本草》称桴蓟,《药性论》称乞力伽,另有冬术、浙术、徽术等地域性称呼。

二、入药部位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甘、温。

  • 归经:归脾、胃经。

四、功效主治

  1. 健脾益气: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倦怠乏力。

  2. 燥湿利水:治疗痰饮眩悸、水肿、小便不利。

  3. 止汗:适用于脾胃虚弱、出汗不止。

  4. 安胎:用于胎动不安。

  5. 其他功效

    • 利尿消肿:促进钠排出,适用于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

    • 抗氧化:使皮肤白皙细腻。

五、相关配伍

  1. 白术+茯苓:二者均能健脾利湿,用于治疗脾虚导致的水肿、腹泻。

  2. 白术+党参:补气健脾,适合气虚体质人群,改善疲倦乏力。

  3. 白术+陈皮:理气和胃,适用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

  4. 白术+苍术:增强燥湿作用,用于湿邪困脾引起的消化不良。

  5. 白术+甘草:调和药性,增强补气效果,适合综合调理气虚症状。

  6. 白术+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及虚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7. 白术+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燥湿散寒除湿,用于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

  8. 白术+人参+茯苓+木香: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泻、乳食不进。

  9. 白术+人参+枳实+陈皮:健脾除湿,用于脾胃虚弱、食停气滞、湿热内阻。

六、用法用量

  • 常规用量:6~12克。

  • 特殊用量

    • 脾虚水肿、食欲不振、腹泻: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一般不超过15克。

    •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慢性病或特殊健康状况者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七、使用禁忌

  1. 气滞胀闷者不宜服用:白术补气,肝郁气滞者服用会导致气滞加重,出现腹部胀痛。

  2. 阴虚燥渴者慎用:白术味苦甘、性温,阴虚之人服用会使阴虚症状加重,出现口干、燥热等现象。

  3. 过敏者禁用:对白术过敏者禁止使用,避免出现腹泻、红疹、胃脘胀满、瘙痒等症状。

  4. 饮食禁忌:服用白术时不能与香菜、大蒜、青鱼同食,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八、炮制

  1. 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用水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 土炒白术:先将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白术片,炒至白术表面均匀挂上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白术片每100千克用灶心土25千克。

  3. 麸炒白术:先将锅用中火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炒至白术呈黄褐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白术片每100千克用麦麸10千克。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正品白术:表面灰黄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和纵向皱纹,断面黄白色,有油室和菊花纹,香气浓郁。

    • 伪品白术:常为菊科其他植物根茎(如土木香)仿制,表面较光滑,颜色偏白或灰暗,断面无油室或颜色不均,气味淡薄或有酸涩、霉味,部分用化学药剂熏制后可能刺鼻。

  2. 水试法:将白术切片浸泡于清水中,正品水液轻微浑浊,无快速褪色或沉淀;伪品可能迅速渗出深色物质,或水质明显变色(如染色处理)。

  3. 断面显微特征:正品横切面可见大型油室散布,形成“朱砂点”,干燥后断面呈菊花状纹理;伪品断面平整,无油室或仅少量油点,质地松脆或纤维性强。

十、贮藏

  1. 保存环境:白术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存放,一般可以存放1~2年。

  2. 真空包装冷藏:也可以用真空包装将白术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但要注意不能受潮。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白术-原态.jpg

饮片

中药-白术-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