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萆薢的别名包括:必下、百枝、白菝葜、粉萆薢、川萆薢、绵萆薢、竹木、赤节、金刚藤等。其中,“粉萆薢”与“绵萆薢”为不同品种的商品名。
二、入药部位
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或粉萆薢(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归肾、胃、肝经(部分文献仅载肾、胃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通络止痛。
主治:
膏淋、白浊: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如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
风湿痹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其他:湿热疮毒、腰膝疼痛、肌肤麻木。
五、相关配伍
膏淋、白浊:与益智仁、石菖蒲配伍(如《丹溪心法》萆薢分清饮)。
风湿痹痛:与独活、桑寄生配伍(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湿热疮毒:与黄柏、苦参配伍,煎汤外洗。
腰膝疼痛:与杜仲、牛膝配伍,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肾虚阴亏、遗精滑泄者慎用;孕妇禁用(部分文献提及)。
注意事项:
忌与茶同服(茶中鞣酸可能影响药效)。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八、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
切制:切厚片或段,干燥。
古代炮制:酒制(增强祛风湿作用)、盐制(引药入肾),现代以生用为主。
九、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的薄片或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质地: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性,可见棕色小点(维管束)。
气味: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20μm,脐点人字状或裂缝状。
导管:网纹或螺纹导管,直径10-40μm。
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长10-25μm。
十、贮藏
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密封保存。
注意:定期检查,避免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