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蓖麻子的别名包括: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等。
二、入药部位
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晒干后去壳取仁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性平;有毒。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通滞,消肿拔毒,杀虫止痒。
主治:
大便秘结:热结便秘、肠燥便秘。
痈疽肿毒:痈疽、瘰疬、喉痹、疮疡。
皮肤疾病:皮肤瘙痒、湿疹、疥癣。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止咳祛痰)。
五、相关配伍
热结便秘:与大黄、芒硝配伍(如《千金方》蓖麻子汤)。
痈疽肿毒:与雄黄、明矾研末外敷(《外科正宗》)。
皮肤瘙痒:与黄柏、苦参煎汤外洗(《医宗金鉴》)。
哮喘:与蜂蜜调服,或配伍杏仁、苏子(《本草纲目》)。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克(生用或炒用);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或煎水洗。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孕妇及便溏者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注意事项:
毒性较强,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过量可致呕吐、腹泻、昏迷。
避免与巴豆、牵牛子等峻下药同用。
外用时避免接触正常皮肤,以防刺激。
八、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去壳取仁。
炒制:文火炒至黄色,降低毒性。
制霜:取仁炒热后研细,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至无油渍。
九、鉴别特征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表面有灰白与黑褐色花斑,种脊明显,一端有突起的种阜。
质地:种皮薄脆,胚乳白色,富油性,子叶2枚,菲薄。
气味:气微,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种皮栅状细胞:红棕色,细长柱形,排列紧密,孔沟细密。
外胚乳细胞:含菊花状结晶,直径8-20μm。
十、贮藏
方法: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密封保存。
注意:定期检查,避免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