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槟榔的别名包括:大腹子、槟榔子、槟榔玉、青仔等。在部分地区,未成熟的幼果(枣槟榔)也作药用,但正品入药部位为成熟种子。

二、入药部位

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经水煮、干燥、去果皮后取种子入药。

注:果实包含果皮和种子,但药用部分仅为种子,非全果。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温,味苦、辛。

  • 归经:归胃、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 主治

    • 虫积证: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

    • 食积气滞:积滞泻痢、里急后重。

    • 水肿脚气:水肿、脚气肿痛。

    • 疟疾:寒热往来、疟疾久发不止。

五、相关配伍

  1. 驱绦虫:与南瓜子配伍(南瓜子60-120克,槟榔30-60克),增强驱虫效果。

  2. 食积气滞:与木香、大黄配伍(如《医方集解》木香槟榔丸),行气消积。

  3. 水肿脚气:与茯苓、泽泻配伍(如《证治准绳》槟榔散),利水消肿。

  4. 疟疾久发:与常山、草果配伍(如《圣济总录》槟榔散),截疟止寒热。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克;单用驱绦虫、姜片虫时,可用30-60克。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禁用。

    • 孕妇禁用(其性温峻下,可能致堕胎)。

  • 注意事项

    • 长期嚼食槟榔可能引发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癌,但作为中药使用时需遵医嘱,避免过量。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八、炮制方法

  1. 生槟榔:取原药材,去杂,浸泡3-5日,润透后切薄片,干燥。

  2. 炒槟榔:文火炒至微黄色,降低峻下之性,减少恶心、腹泻等副作用。

  3. 焦槟榔:中火炒至焦黄色,药性更缓,适用于体质虚弱者。

九、鉴别特征

  • 性状鉴别

    • 种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直径1.5-3cm。

    • 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旁有瘢痕状种脐。

    • 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 气味:气微,味涩、微苦。

  • 显微鉴别

    • 种皮:外层为棕色色素层,内层为石细胞层,排列紧密。

    • 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遇碘液显蓝色。

十、贮藏

  • 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密封保存。

  • 注意:定期检查,避免霉变;高温多湿环境下易变色、虫蛀,可辅以石灰水处理防虫。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槟榔-原态.jpg

饮片

中药-槟榔-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