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按药量水

正确使用水,是煎好中药汤剂的一大要害问题。我国古代医学家曾总结用水事宜说过:“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锅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对煎熬中药选用之水,作了40多种规定选目。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泉水、井水、河水、雨水、露水、雪水等。其中雨水、露水、雪水可算作天然蒸馏水,而我们大医院里使用的人工蒸馏水,则取之于泉水、井水、河水。天然蒸馏水比之人工蒸馏水,要显得洁净一些,含矿物质少些,是比较理想的煎药之水。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又不可能随时弄到雨水、雪水,因而多用人工蒸馏水煎中药。在民间中,煎药又不那么讲究,就地取水而用之。事实上,井水、河水、泉水,都可以取来煎药,关键是水要洁净,无杂质,无色味,尤其不被化学物质污染过。

在煎药之前,一般要先用水浸泡过各味中草药。这是因为我们常用的中草药基本上是干品,都有相当的厚度、体积,如果不预先用水浸泡,会使药材在快火中煎熬时,表面蛋白质被凝固,阻塞药材毛细管的通道孔隙,水份难以入药,而药中的有效分子不能向外扩散,从而必然影响到药效的作用。浸泡药材时间的长短,应视实情而定,民间煎药一般是以花、叶、茎为主的药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以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则须浸泡一小时至两小时。

浸泡之后的药材,应按规定配备好用水。加水多少,中医常以药物的吸水量、煎熬时间、火候及病人所需的药量有关。尽管放水越多,药性浸出的含量也越高,但我们没理由漫天乱加水,水一过多,药物的浓度必然被稀释,不能充分发挥药效,也不利于患者饮用。我们平时采用的比例是,吸水量小点的药物是平均每克药配加10毫升水,而吸水量大的则可以增加到一倍的水。此外,一副药往往分两日煎服之,那么,第一日煎药时可用总比例用水量的60-70%,余下的30-40%的用水量放到次日煎服时使用。上海药材公司对煎药用水量是作过这样规定的:凡调理、滋补之药,头煎700-900毫升,二煎为400-450毫升;解表药,头煎为400-600毫升,二煎为280-300毫升;一般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我们民间传统上,是以指为尺度计算用水量的,即将药平摊于锅内,伸食指于药面上,当水放至第二横节处时适度,而对抗癌药这类剂量较大的,加水量常以水淹没平摊之药物,再加两碗为适度。

第二个问题:掌握火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过:“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火是中医界制备汤剂的唯一反应条件。煎药所用的火力,分文火和武火两种类型,李时珍论及的紧火,即武火,慢火即文火。武火的火要求火力猛,火焰大,温度上升快,水份亦蒸发迅速。文火则是火焰微弱,火力较弱,水份蒸发与温度上升比较缓慢。武火煎药,一般至烧沸后一、二次,即可趁热服用;而文火煎药,烧沸后再煎上一小时左右。现今不少中医则提倡煎药要文火、武火结合用之,即先用武火烧沸药剂,再用文火慢慢熬之,这样即可以防止药液溢出,又可以减少水份的蒸发,还可以充分减少挥发成分的损耗和高温引起的有效成分的破坏。笔者认为,各类药物的煎熬应视实情而定,不可统一格式,最后遵医嘱。因为各个中医都有自己的一套医疗技术,以及自己对症所下的药方,即是同治一病,各个中医所采用的药方、份量也未必相同、相似,就是同治一疾病的祖传秘方,也有甲、乙、丙、丁多种方味,所以,笔者提倡治病煎药遵医嘱,一旦出问题,起码也有人承担责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在煎药用火问题上,还要注意一个燃料问题。我国民间煎药常喜欢用苘杆作燃料,这是因为苘杆作燃料在烧火时,烟灰少、火力均匀,容易掌握火候,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苘杆作燃料的,从而中医们又倡导“宜柴不宜煤”作燃料。事实上,用柴也是烟灰颇多的,倒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用的蜂窝煤、煤气等比较适宜煎药,这是因为它们烟灰少散落,火力也比较容易控制。

第三个问题:按方煎用

在一副中药方上,医师们常要注明“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兑”、“先煎代水”等字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种类特别地丰富,它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性质,有的易溶于水,有的难溶于水,有的加热易挥发,有的久煎易分解破坏,有的则加热易烧糊,烧焦等等,所以要分门别类加以区分对待。

(1)先煎。

先煎就是在同一副药中,必须首先煎的药。比如介类、矿石类及对胃壁有刺激的药物应先煎,目的是充分煎出有效成份,或减少不良刺激。同时这类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较快地煎出,故需要先煎。对于一些有毒药物,先煎可以达到去毒、解毒作用,或降低药物毒性。先煎之药,一般需煎20分钟至30分钟,为了去降毒性之药,则需煎半小时至一小时,甚至两小时。

(2)后下。

有些药物在煎熬时挥发性较大,比如煎至15分钟,其药性则挥发掉50%以上,这样容易影响疗效,故后下的目的在于减少挥发性,提高药物的最大功效。

(3)包煎。

包煎就是用纱布把药物包装起来,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多系多毛植物、细种子、丸药、粉末等,带毛植物容易脱毛,又难除掉,服后刺痒咽喉,引起不适及咳嗽等不良后果;而丸、末、种子等,包煎也可免除煎煮过程中的粘锅糊化、焦化问题。当然,包煎之药,不是包得越紧越好,相反,宜尽量包的宽松,以不泄漏药物为度,这样才能充分将包内之药煎发出药效。

(4)另煎。

另煎就是单独煎煮的意思。这类药物多是比较贵重精细的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等等。它们不但质地坚韧,个中有效成份较难以煎出,而且用量极小,却为价格昂贵之药品。别煎的目的是要保存它们最大的有效成份,避免或减少被同煎之药物吸收。因而对这类药另外煎煮,待服用时再取法与其它药汁混合起来服之。

(5)冲兑。

冲兑就是把比较贵重的药品,或者容易吸收药品,冲入已煎好的药汁内共同服用。一些中医院为方便病人,常把某些药品煎成糖浆,然后让病人以此糖浆与中药冲兑而同煎之,或者与煎好之中药汁冲兑而服饮。尤其是一些中药的渣滓有一定毒性,从而必须将药汁过滤,有的药汁熬罢,还可以进一步浓缩,以减少服用量,它们与糖浆之类冲兑,还能矫正香精味,使人的肌体易于接受之。

(6)先煎代水。

这是因为一些分量轻、体积大的草药,需要先煎后去渣,留下药汁,再将药汁代替水而与另一些药物煎煮,以充分发挥药效。

(7)烊代。

第四个问题:守时择优

这是服药时间要视病变部位而确定,以期其达到守时择优发挥药效的妙用。比如,病患发生于心肺、头面、乳腺、四肢、血液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后一、二小时为佳。而病患发生于肝、肾、胃、肠、盆腔、骨髓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前一小时左右为佳。而打虫药、通便药则择时为睡觉前一小时服用为佳,这是比较普遍的规律与常识,但也有特殊病情的特殊处理,如抗癌治瘤的药,由于药力较重,不论病患在哪个部位,总是需要在服药前先吃一点东西的,接着才吃药,这样就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症的发生。

第五个问题:随需分剂

中草药绝大多数来自自然界,都有一定的软硬度,且成份也比较复杂,煎煮一次是难以将药物有效成份全部煎出来的,因而一般每副药方剂都要煎两次用。就是如此,药物的有效成份与仅煎熬出70-80%,剩余部分均遗留在药渣中。每剂中药日服两次为常识,均分为上午、下午服用,或者下午及晚上临睡前服用。但我们同时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而变更;以调整次数。比如滋补之药就可以煎三次,充分利用余剩的药效。对此类药,可马上作口服之用,也可以作为另一帖药的煎药用水。又如伤风感冒之药,如需要发汗,服用两汁之后不见效,则可以加煎一帖,进一步利用原剂药效。有的病患者对吃中药有困难、有过敏,也可以把一副药煎出的头汁与二汁合并为一汁并浓缩之一次性饮服。

第六个问题:美食可俦

这主要是讲,在服药期间,尤其是服药时的前后,适量辅之食以佳肴、水果、糖果等,以期达到药物充分吸收的妙用,即古人说的“美食压之,保胃运药”,是其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