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03
秒,为您找到
412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莱菔
161
2024-10-19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唐本草》) 〖释名〗芦萉(郭璞云:芦音罗。萉,音北。与菔同)萝卜(音罗北)雹突(尔雅注)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萉。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芦菔是矣。〔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时珍曰〕按孙愐广韵言:鲁人名菈[艹/遝],(音拉答)秦人名萝...
8.肺劳喘咳
160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罗金波,天津新旅社理事,年三十四岁,得肺痨喘嗽病。 病因 数年之前,曾受肺风发咳嗽,治失其宜,病虽暂愈,风邪锢闭肺中未去,致成肺痨喘嗽证。 证候 其病在暖燠之时甚轻,偶发喘嗽一半日即愈,至冬令则喘嗽连连,必至天气暖和时始渐愈。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濡滑,两尺皆重按无根。 诊断 此风邪锢闭肺中,久而伤肺,致肺中气管滞塞,暖时肌肉松缓,气管亦随之松缓,其...
枇杷叶
160
2024-11-11
《中药》
一、别名 二、入药部位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相关配伍 六、用法用量 七、使用禁忌 八、炮制 九、鉴别 十、贮藏 十一、附图 原态 药材 饮片 一、别名 枇杷叶别名包括巴叶、芦桔叶、蜜枇杷叶、炙枇杷叶等。 二、入药部位 枇杷叶的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 三、性味归经 性...
瓜蒌皮
159
2024-11-11
《中药》
一、基本信息 二、核心功效 三、临床应用 四、用法用量 五、使用禁忌 六、附图 药材 瓜蒌皮是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润肠通便等功效,适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胸痛、肠燥便秘等症,但脾胃虚寒者、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慎用或禁用,且需注意配伍禁忌与用法用量。以下从基本信息、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禁忌...
葶苈子
159
2024-11-11
《中药》
一、别名 二、入药部位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相关配伍 六、用法用量 七、使用禁忌 八、炮制 九、鉴别 十、贮藏 十一、附图 药材 一、别名 葶苈子的别名包括大室、丁历、大適、丁力子、北葶苈子、南葶苈子 等。其中,“北葶苈子”指独行菜的种子,“南葶苈子”为播娘蒿的种子,因产地和植物来源不同而区分。...
12.处女经闭
156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天津南开中学旁,陈氏女,年十七岁,经通忽又半载不至。 病因 项侧生有瘰疬,服药疗治,过于咸寒,致伤脾胃,饮食减少,遂至经闭。 证候 午前微觉寒凉,日加申时,又复潮热,然不甚剧。黎明时或微出汗,咳嗽有痰,夜间略甚,然仍无妨于安眠。饮食消化不良,较寻常减半。心中恒觉发热思食凉物,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其脉左部弦而微硬,右部脉亦近弦,而重诊无力,一息搏逾五...
荠苨
156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图经》杏参) 〖释名〗杏参(《图经》)杏叶沙参(《救荒》)菧苨(菧音底。《尔雅》)甜桔梗(《纲目》)白面根(《救荒》)苗名隐忍(〔时珍曰〕荠苨多汁,有济[艹/泥]之状,故以名之。济[艹/泥],浓露也。其根如沙参而叶而杏,故河南人呼为杏叶沙参。苏颂(《图经》)杏参,即此也。俗谓之甜桔梗。(《尔雅》)云:[艹/泥],菧苨也。郭...
芦根
155
2024-11-11
《中药》
一、别名 二、入药部位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相关配伍 六、用法用量 七、使用禁忌 八、炮制 九、鉴别 十、贮藏 十一、附图 药材 饮片 一、别名 芦根又称苇根、芦茅根、芦柴根等,因其为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芦根的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
320. 艾条穴位悬灸3次可治愈气管炎咳嗽
155
2024-05-19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王某,女,46岁。患支气管炎已12年,每年冬季均发作3~4个月。近几日因受凉致该病发作,阵发性咳嗽,夜间较重,不能入睡,咯白色泡沫黏液痰,伴胸闷气短,服止咳药效果不明显。 取两侧肺俞、大椎、天突穴,用艾条在穴上悬起温和灸,每穴20分钟。当夜即感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尚能入睡。经3次治疗,诸症消失,达临床控制。 灸法 :艾条悬起灸,随症取穴,每穴每次灸10~...
857. 红花泡酒治高血压也有效
155
2024-06-23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段某,58岁,患高血压,经服红花泡酒1个月,以后1年多未再来复诊。后患者因咳嗽频繁,又来求治,询问高血压病,他说:”已经好了,服红花泡酒1年来血压正常。”我为其测血压,果然如此。 引自:《中医单方药奇效真传》、《来春茂医话》
1..
«
15
16
17
18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