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06 秒,为您找到 331 个相关结果.
  • 1022. 青蛙巴豆治急、慢性肾炎7例均治愈

    配方及用法 :青蛙1只,巴豆(去皮)3粒。将巴豆塞入青蛙肛门内,倒挂屋内通风处,待阴干后(一般需7天左右)以瓦焙青蛙至酥脆,研成面即可。每只青蛙经炮制后,成人可服20次,小儿用量酌减。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疗效 :共治急、慢性肾炎7例,均近期治愈。 引自:1977年第6期《辽宁医药》、1981年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增刊
  •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伤寒、温病之治法始异而终同。至其病之所受,则皆在于足经而兼及于手经。乃今之论寒温者,恒谓伤寒入足经不入手经,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夫人之手足十二经原相贯通,谓伤寒入足经不入手经者,固为差谬,至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尤属荒唐。何以言之?《伤寒论》之开始也,其第一节浑言太阳之为病,此太阳实总括中风、伤寒、温病在内,故其下将太阳病平分为三项,其第二节论太阳中风,第...
  • 754. 单服松脂半月可治愈肝溃疡穿孔

    乡村一男子,患肝痛,溃破,医治五年不愈,溃穿孔,日出臭水一碗多,口吐脓血,臭气异常。戊辰孟夏,迎为诊治,视其形状,危险万分,辞而不治,再三恳求,遂每早晚令服松脂(松香)3克,五日臭脓减少,疮口合平,照前服之,半月痊愈。 引自:《中医单药奇效真传》、《医学衷中参西录》
  • 巴豆

    (《本经》下品) 〖释名〗巴菽(《本经》)刚子(《炮炙》)老阳子(〔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传讹也。雷斅《炮炙论》又分紧小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
  • 17.答台湾严坤荣代友问痰饮治法

    详观来案,知此证乃寒饮结胸之甚者。拙著《衷中参西录》理饮汤,原为治此证的方,特其药味与分量宜稍为变更耳。今拟一方于下,以备采择。方用生箭芪一两,干姜八钱,于术四钱,桂枝尖、茯苓片、炙甘草各三钱,厚朴、陈皮各二钱,煎汤服。方中之义,用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自能运化水饮,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指水饮之气)乃散”也,而黄芪协同干姜、桂枝,又能补助心肺之阳...
  • 104. 巴豆雄黄贴耳郭治疟疾5000例很有效

    配方及用法 :巴豆、雄黄各等份。将巴豆去壳、去油制成巴豆霜,研末,雄黄亦研末,均匀拌和,贮瓶中备用。同时取绿豆大小的药粉放在1.5平方厘米的胶布中心,于疟疾发作前5~6小时贴于耳郭处上方乳突部位,7~8小时后撕下,可见小水疱,是正常反应,不用处理。 疗效 :治疗5000例疟疾发作病人,随访250例,一次控制症状发作者210例,近控率为84%。 引自:《新...
  • 3.清疹汤

    治小儿出疹,表里俱热,或烦躁引饮,或喉疼声哑,或喘逆咳嗽。 生石膏(捣细,一两) 知母(六钱) 羚羊角(二钱) 金线重楼(切片,钱半) 薄荷叶(二钱) 青连翘(二钱) 蝉蜕(去足土,钱半) 僵蚕(二钱) 用水煎取清汤一盅半,分二次温饮下,以服后得微汗为佳。若一次得微汗者,余药仍可再服。若服一次即得大汗者,余药当停服。此药分量,系治七八岁以上者,若七八岁以...
  • 164. 单味大黄止肝痛立竿见影

    前不久,我遇见一乙肝病人,病程有七八年,每晚肝区刺痛不已,难以入眠,晨起头昏、乏力,影响工作、生活。曾在一老中医处求治,药用逍遥散加桃仁、红花、川楝、玄胡,疗效不佳,每晚仍痛。我建议他用生大黄4克,洗净泡开水代茶饮,3日换一块大黄。 其将信将疑,当晚按法服之,次日清晨拿来致谢,言饮下一杯后,肠鸣便软,当晚肝区就一点儿不痛了。我知道大黄活血祛瘀能止肝痛,却不知...
  • 1101. 用葱白治产后尿潴留10例见良效

    配方及用法 :葱白250克。将葱白切碎炒热,用纱布包好,在脐部及其周围热熨至患者自觉有热气入腹内。 疗效 :治疗产后尿潴留和妊娠合并尿潴留共10例,均治愈。一般热熨2~3次,小便可通。 引自:1978年第1期《广西玉林医药》、1981年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增刊
  • 常山、蜀漆

    (常山《本经》下品)、蜀漆(同上) 〖释名〗恒山(《吴普》)互草(《本经》)鸡屎草(《日华》)鸭屎草(《日华》。〔时珍曰〕恒亦常也。恒山乃北岳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常山生益州川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