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76
秒,为您找到
594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石首鱼
114
2024-11-10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宋《开宝》) 〖释名〗石头鱼(《岭表录》)鮸养鱼(音免。《拾遗录》)江鱼(《浙志》)黄花鱼(《临海志》干者名鲞鱼,音想。亦作鱶原文为“鱼养”。〔时珍曰〕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罗愿云:诸鱼薧干者皆为鲞,其美不及石首,故独得专称。以白者为佳,故呼白鲞。若露风则变红色,失味也) 〖集解〗《志》曰石首鱼,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
玄参
114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中品) 〖释名〗黑参(《纲目》)玄台(《吴普》)重台(《本经》)鹿肠(《吴普》)正马(《别录》)逐马(《药性》)馥草(《开宝》)野脂麻(《纲目》)鬼藏(《吴普》〔时珍曰〕玄,黑色也。《别录》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详。〔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别录》曰〕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
漏卢
114
2024-10-17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上品) 〖释名〗野兰(《本经》)荚蒿(苏恭鬼油麻(《日华》。〔时珍曰〕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唐韵》作[艹/屚]。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 〖集解〗〔《别录》曰〕漏卢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莎草、香附子
114
2024-10-17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中品) 〖释名〗雀头香(《唐本》)草附子(《图经》)水香棱(《图经》)水巴戟(《图经》)水莎(《图经》)侯莎(《尔雅》)莎结(《图经》)夫须(《别录》)续根草(《图经》)地藾根(《图经》)地毛(《广雅》)〔时珍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
接骨木
114
2024-11-0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唐本草》) 〖释名〗续骨木(《纲目》)木蒴藋(〔颂曰〕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藋、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藋) 〖集解〗(〔恭曰〕所在皆有之。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心。斫枝扦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气味〗甘、苦,平,无毒。(〔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痹龋齿,可作浴汤。(《唐本》)根皮:主...
淫羊藿
114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中品) 〖释名〗仙灵脾(《唐本》)放杖草(《日华》)弃杖草(《日华》)千两金(《日华》)干鸡筋(《日华》)黄连祖(《日华》)三枝九叶草(《图经》)刚前(《本经》)〔弘景曰〕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时珍曰〕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仙灵脾、千两金、放杖、刚前,皆言其功力也。鸡筋、黄连祖,皆因其根...
辛夷
113
2024-11-0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上品) 〖释名〗辛雉(《本经》)侯桃(同)房木(同)木笔(《拾遗》)迎春(〔时珍曰〕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扬雄《甘泉赋》云:列辛雉于林薄。服虔注云:即辛夷。雉、夷声相近也。今《本草》作辛矧,传写之误矣。〔藏器曰〕辛夷花未发时,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侯桃。初发如笔头,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 〖集解〗(《别录》曰辛夷生汉中...
蕤核
113
2024-11-10
《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
味甘温。 主心腹邪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久服轻身益气,不饥。生川谷。 《吴普》曰:蕤核,一名,神农雷公甘平无毒,生池泽,八月采,补中,强志,明目,久服不饥。(《御览》) 《名医》曰:生函谷,及巴西。 案《说文》云:桵,白桵,棫。《尔雅》云:棫,白桵。郭璞云:桵,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珰,紫赤可啖。一切经音义云:本草作蕤,今桵核是也。
蘡薁
113
2024-11-0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纲目》) (校正:原附葡萄下,今分出) 〖释名〗燕薁(《毛诗》)婴舌(《广雅》)山葡萄(《唐注》)野葡萄(俗名)藤名木龙(〔时珍曰〕名义未详) 〖集解〗(〔恭曰〕蘡薁蔓生。苗、叶与葡萄相似而小,亦有茎大如碗者。冬月惟叶凋而藤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即千岁蘽也。〔颂曰〕蘡薁子生江东,实似葡萄,细而味酸,亦堪为酒。〔时珍曰〕蘡薁野生林墅间,亦可插植。...
梅
113
2024-10-2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中品) 〖释名〗〔时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而梅字亦从某也。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柟为梅,皆误矣。柟即柟木,荆人呼为梅,见陆机《草木疏》。 〖集解〗〔《别录》曰〕梅实生汉中山谷。五月采实,火干。〔颂...
1..
«
31
32
33
34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