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09
秒,为您找到
80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橘
179
2024-10-2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上品) 校正:〔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橘从矞,音鹬,谐声也。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橘之从矞,又取此意也。 〖集解〗〔《别录》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采。〔恭曰〕柚之皮厚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谓橙为柚,...
29.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178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附:肝脾双理丸) 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消食。不知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连气海也,可代元气布化,脾胃之健运实资其辅助。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故曰肝与脾相助为理之脏也。特是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其性刚果,其气条达,故《内经》灵兰秘典名为将军之...
414. 我父亲用柿蒂竹叶煎水服治打嗝有特效
174
2024-05-19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多年前,我父亲患呃逆 连续打嗝三四天,全家焦虑不安。祖母四处寻找医治打嗝的药,最后用柿蒂和竹叶蒂煎水服,父亲服后痊愈。 今年4月底,我弟弟也患呃逆连续打嗝,他在休宁县城求医服药七八天,用了许多药,花费50多元,仍不见效。我知道后,即叫我妻子搭车送去100张竹叶。我弟媳在县城药店买不到柿蒂,她到市上买了100个柿饼,从中取下柿蒂,将二者混合,分3剂煎水让我弟...
18.答翁义芳问呃逆气郁治法
173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详观一百十一号(《绍兴医药学星期报》)所登之案,其呃逆终不愈者,以其虚而兼郁也。然观其饱时加重,饥时见轻,知病因之由于郁者多,由于虚者少。若能令其分毫不郁,其呃当止。郁开呃止,气化流通,虽有所虚,自能渐渐复原。特是理虚中之郁最为难事,必所用之药分毫不伤气化,俾其郁开得一分,其气化自能复原一分,始克有效。拙著《衷中参西录》载有卫生防疫宝丹(方详本期第六卷论霍乱...
436. 本秘方可治不拘寒热突发性呃逆
170
2024-05-19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对突发打嗝不止 (不分寒热引起),急寻一根鸡之细毛,以此毛探患者鼻内取嚏,则呃即止。如呃不止可再探之。 引自:《医话奇方》
71.论霍乱治法
169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霍乱为最险要紧急之证,且其证分阴阳,阴证宜治以温药,阳证宜治以凉药,设或辨证不清,而凉热误投,必凶危立见。即辨证清矣,而用药凉热不爽,亦未必能救其强半也。己未孟秋,奉天霍乱盛行,吐泻转筋,甚者脉闭,身冷如冰,而心中发热,嗜饮凉水。愚断为阳证,而拟得急救回生丹一方,药性虽凉,然善发汗,且善解毒,能使内伏之毒热透表外出,而身之凉者可温,脉之闭者可现。时奉天警务处...
945. 我父亲用银杏叶治好了脑血栓病
168
2024-07-22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脑血栓亦称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因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致血管内膜病变使血流变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至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造成局部血流中断,使该动脉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 本病的基本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较少见的原因为血管壁的炎症。初期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力弱,一过性失语或头昏,眩晕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大...
416. 我用心痛定治顽固性呃逆27例全部有效
167
2024-05-19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顽固性呃逆 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近年来临床用心痛定(硝苯吡啶)治疗27例,效果显著。27例均在呃逆发生后舌下含服心痛定10毫克,结果1次奏效19例,2次奏效7例,另1例次日又复发,再含服10毫克愈后未复发。(常怡勇) 百姓验证 :河南平顶山市人民医院白凤林,男,61岁。他来信说:“李喜庆患呃逆病已有3年之久,不犯病的时间少,后来我用本条秘方1次为他治愈。...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164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姚景仁,住天津鼓楼东,年五十二岁,业商,得肝郁胃逆证。 病因 其近族分支多门,恒不自给,每月必经心为之补助,又设有买卖数处,亦自经心照料,劳心太过,因得斯证。 证候 腹中有气,自下上冲,致胃脘满闷,胸中烦热,胁下胀疼,时常呃逆,间作呕吐。大便燥结,其脉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 诊断 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
芦根
157
2024-11-11
《中药》
一、别名 二、入药部位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相关配伍 六、用法用量 七、使用禁忌 八、炮制 九、鉴别 十、贮藏 十一、附图 药材 饮片 一、别名 芦根又称苇根、芦茅根、芦柴根等,因其为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芦根的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
1..
«
3
4
5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