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230 秒,为您找到 275 个相关结果.
  • 牵牛子

    (《别录》下品) 〖释名〗黑丑(《纲目》)草金铃(《炮炙论》)盆甑草(《纲目》)狗耳草(《救荒》〔弘景曰〕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时珍曰〕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金铃象子形,盆甑、狗耳象叶形。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蔓如薯蓣,结实后断之,状如盆甑是矣) 〖集解〗〔弘景曰〕牵牛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
  • 5.加味苓桂术甘汤

    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 于术(三钱) 桂枝尖(二钱) 茯苓片(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乌附子(二钱) 威灵仙(一钱五分) 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转能泻湿满,故方中未将甘草减去。若肿胀甚剧,恐其壅滞者,去之亦可。 服药数剂后,小便微利,其脉沉迟如故者,用此汤送服生硫黄末四五厘。若不...
  •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上所论有葛根诸方,皆治阳明在经之病者也。至阳明在腑之病,又当另议治法,其治之主要,自当以白虎汤为称首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节载太阳篇)。 按:此脉象浮而且滑,夫滑则为热入里矣,乃滑而兼浮,是其热未尽入里,半在阳明之腑,半在阳明之经也。在经为表,在腑为里,故曰表有热里有寒。《内经》谓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谓人之伤...
  • 大麻

    (《本经》上品) 〖释名〗火麻(《日用》) 黄麻(俗名) 汉麻(《尔雅翼》) 雄者名粆麻(《诗疏》) 牡麻(同上) 雌者名苴麻(同上) 茡麻(音字) 花名麻蕡(《本经》) 麻勃(〔时珍曰〕麻从两㗇在广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㗇音派,广音俨。余见下注。云汉麻者,以别胡麻也) 〖集解〗〔正误〕〔《本经》曰〕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麻子九月采...
  • 7.清带汤

    治妇女赤白带下。 生山药(一两) 生龙骨(捣细,六钱) 生牡蛎(捣细,六钱) 海螵蛸(去净甲捣,四钱) 茜草(三钱) 单赤带,加白芍、苦参各二钱。单白带,加鹿角霜、白术各三钱。鹿角霜系鹿角沉埋地中,日久欲腐,掘地而得者。其性微温,为补督任冲三脉之要药。盖鹿角甚硬,埋久欲腐,服之转与肠胃相宜,而易得其气化也。药房鬻者,多系用鹿角煅透为霜,其性燥,不如出土者...
  • 玉竹

    266 2024-11-11 《中药》
    一、别名 二、入药部位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相关配伍 六、用法用量 七、使用禁忌 八、炮制 九、鉴别 十、贮藏 十一、附图 原态 饮片 一、别名 玉竹的别名包括萎蕤、地节子、玉参、女萎、葳蕤、铃铛菜、竹节参、山姜 等,因形态或功效得名。例如,“萎蕤”源自《神农本草经》,“葳蕤”强调其滋阴润燥之...
  • 1.参赭镇气汤

    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 野台参(四钱) 生赭石(轧细,六钱) 生芡实(五钱) 生山药(五钱) 萸肉(去净核,六钱) 生龙骨(捣细,六钱) 生牡蛎(捣细,六钱) 生杭芍(四钱) 苏子(炒捣,二钱) 一妇人,年三十余,劳心之后兼以伤心,忽喘逆大作,迫促异常。其翁知医,以补敛元气之药治之,觉胸中窒碍不能容受...
  • 12.和血熄风汤

    治产后受风发搐。 当归(一两) 生黄芪(六钱) 真阿胶(不炒,四钱) 防风(三钱) 荆芥(三钱) 川芎(三钱) 生杭芍(二钱) 红花(一钱) 生桃仁(带皮尖,钱半,捣) 此方虽治产后受风,而实以补助气血为主。盖补正气,即所以逐邪气,而血活者,风又自去也(血活风自去,方书成语)。若产时下血过多或发汗过多,以致发搐者,此方仍不可用,为其犹有发表之药也。当滋阴...
  • 麻黄

    (《本经》中品) 〖释名〗龙沙(《本经》)卑相(《别录》)卑盐(《别录》。〔时珍曰〕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黄,未审然否·张揖(《广雅》)云:龙沙,麻黄也。狗骨,麻黄根也。不知何以分别如此?) 〖集解〗〔《别录》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恭曰〕郑州鹿台及关中沙...
  • (宋《嘉祐》) 〖释名〗〔时珍曰〕蚌与蛤同类而异形。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故蚌从中,蛤从合,皆象形也。后世混称蛤蚌者,非也。 〖集解〗〔弘景曰〕雀入大水为蜃。蜃即蚌也。〔藏器曰〕生江汉渠渎间,老蚌含珠,壳堪为粉。非大蛤也。〔时珍曰〕蚌类甚繁,今处处江湖中有之,惟洞庭、汉沔独多。大者长七寸,状如牡蛎辈;小者长四寸,状如石决明辈。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