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09
秒,为您找到
271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本草经佚文
152
2024-11-10
《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
三合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掌禹锡曰:本草例,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神农药三百六十五种,今此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名医》别录副品而言也,则此下节别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 案禹锡说是也,改为细字。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
天灵盖
151
2024-11-10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宋《开宝》) 〖释名〗脑盖骨(《纲目》)仙人盖(《纲目》)头颅骨(《志》曰此乃死人顶骨十字解者,方家婉其名耳。〔藏器曰〕此是天生天赐,盖押一身之骨,囟门未合,即有也。〔时珍曰〕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修炼家取坎补离,复其纯乾,圣胎圆成,乃开颅囟而出入之,故有天灵盖诸名也) 〖修治〗〔藏器曰〕凡用弥腐烂者乃佳。有一片如三指阔者,取得,...
侧子
150
2024-10-1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下品) 〖释名〗荝子(〔时珍曰〕生于附子之侧,故名。许慎(《说文》)作荝子) 〖集解〗〔弘景曰〕此附子边角之大者,削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疗脚气多验。〔恭曰〕侧子、附子,皆是乌头下旁出者。以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今以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以下、江左、山南、嵩高、齐鲁间,附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以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但如黍粟,...
荠苨
146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图经》杏参) 〖释名〗杏参(《图经》)杏叶沙参(《救荒》)菧苨(菧音底。《尔雅》)甜桔梗(《纲目》)白面根(《救荒》)苗名隐忍(〔时珍曰〕荠苨多汁,有济[艹/泥]之状,故以名之。济[艹/泥],浓露也。其根如沙参而叶而杏,故河南人呼为杏叶沙参。苏颂(《图经》)杏参,即此也。俗谓之甜桔梗。(《尔雅》)云:[艹/泥],菧苨也。郭...
诸药制使
142
2024-11-10
《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
唐慎微曰:神农本经相使,正各一种,冀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恶鹿角。 丹砂,恶磁石,畏咸水。 曾青,畏菟丝子。 石胆,水英为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 钟乳,蛇床子为使,恶牡丹,牡蒙,元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 云母,泽泻为使,畏蛇甲及流水。 消石,为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 朴消,畏麦句姜...
石硫黄
142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中品) 〖释名〗硫黄(吴普);黄硇砂(《药性》);黄牙、阳候(《纲目》);将军 (〔时珍曰〕硫黄秉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中黄,含其猛毒,为七十二石之将,故药品中号为将军。外家谓之阳候,亦日黄牙,又曰黄硇砂) 〖集解〗〔别录曰〕石硫黄生东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行、河西山,矾石液也。〔普曰〕或生易阳,或生河西,或五色黄是潘水石液也。烧令...
白石英
141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徐锴云: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 〖集解〗〔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白棱,名赤石英;青端赤棱,名青石英;黑泽有光,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弘景曰〕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
桂
141
2024-11-0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上品)、牡桂(《本经》上品) 〖释名〗梫(音寝。〔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陆佃《埤雅》云:桂犹圭也。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如执圭之使也。《尔雅》谓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是也。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
钩吻
140
2024-10-1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下品) 〖释名〗野葛(《本经》)毒根(《吴普》)胡蔓草(《图经》)断肠草(《纲目》)黄藤(《纲目》)火把花(〔弘景曰〕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也。或言:吻当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也。〔时珍曰〕此草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论衡》云:冶,地名也,在东南。其说甚通。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滇...
茵陈蒿
140
2024-10-17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上品) 〖释名〗〔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别录》曰〕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大明》曰〕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
1..
«
5
6
7
8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