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158
秒,为您找到
594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丝瓜
217
2024-10-27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纲目》) 〖释名〗天丝瓜(《本事》)天罗(《事类合璧》)布瓜(同上)蛮瓜(《本事》)鱼鰦(〔时珍曰〕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昔人谓之鱼鰦,或云虞刺。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 〖集解〗(〔时珍曰〕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于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
凡例
216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名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
稻
215
2024-10-1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下品) 〖释名〗稌(音杜)糯(亦作[米耎]。〔时珍曰〕稻稌者,粳、糯之通称。《物理论》所谓稻者溉种之总称,是矣。本草则专指糯为稻也。稻从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义。稌则方言稻音之转尔。其性粘软,故谓之糯。〔颖曰〕糯米缓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药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则两物也。稻米白如霜,江东无此,故通呼粳为稻耳,不知...
紫葳
212
2024-10-1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凌霄(苏恭)陵苕(《本经》)陵时(郭璞)女葳(甄权)茇华(《本经》)武威(《吴普》)瞿陵(《吴普》)鬼目(吴氏〔时珍曰〕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 〖正误〗(〔弘景曰〕是瞿麦根,方用至少。(《博物志》云:郝晦行太行山北,得紫葳华。必当奇异。今瞿麦处处有之,不应乃在太行...
戎盐
209
2024-10-16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经》下品) 〖释名〗胡盐(《别录》)羌盐(《日华》)青盐(《纲目》)秃登盐(《唐本》)阴土盐。([大明曰]西番所食者,故号戎盐、羌盐。〔恭曰〕:戎盐,即胡盐也。沙州名秃登盐,廓州名为阴土盐,生河岸山坂之阴土石间,故名) 〖集解〗〔别录曰〕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当之曰〕戎盐味苦臭,是海潮水浇山石,经久盐...
安石榴
206
2024-10-28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别录》下品) 〖释名〗若榴(《广雅》)丹若(《古今注》)金罂(〔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赪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榴赋》所谓“灼若旭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云:五代吴...
63.山楂解
205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癥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俗名儿枕疼)。为其味酸而微甘,能补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饮食积聚,以治肉积尤效。其化瘀之力,更能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甘草蔗糖之类,酸甘相合,有甲己化土之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
5.加味苓桂术甘汤
203
2024-03-24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 于术(三钱) 桂枝尖(二钱) 茯苓片(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乌附子(二钱) 威灵仙(一钱五分) 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转能泻湿满,故方中未将甘草减去。若肿胀甚剧,恐其壅滞者,去之亦可。 服药数剂后,小便微利,其脉沉迟如故者,用此汤送服生硫黄末四五厘。若不...
2.荡痰加甘遂汤
200
2024-03-23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治前证,顽痰凝结之甚者,非其证大实不可轻投。其方,即前方加甘遂末二钱,将他药煎好,调药汤中服。 凡用甘遂,宜为末,水送服。或用其末,调药汤中服。若入汤剂煎服,必然吐出。又凡药中有甘遂,不可连日服之,必隔两三日方可再服,不然亦多吐出。又其性与甘草相反,用者须切记。 按:甘遂性猛烈走窜,后世本草,称其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痰亦水也,故其行痰之力,亦百倍于...
茗
200
2024-11-0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苦[木荼](搽、途二音。《唐本》)槚(《尔雅》)蔎(音设)荈(音舛。〔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一名荼,蜀人谓之苦茶。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茶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
1..
«
6
7
8
9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