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茯苓别名包括云苓、松苓、茯灵、玉灵、茯菟、松薯、松木薯等,因其寄生于松树根上,形如甘薯且功效神奇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入药时通常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分为白茯苓(菌核内部白色部分)、赤茯苓(菌核近表皮淡红色部分)、茯苓皮(菌核外层褐色表皮)和茯神(菌核中抱松根生长的部分)。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四、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利水而不伤正。
健脾和胃:治疗脾气虚引起的倦怠、乏力、纳差、食少便溏。
宁心安神: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
其他功效:
具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糖、镇静等作用。
适合老人和女性服用,可改善皮肤问题,延缓衰老。
五、相关配伍
茯苓配白术:用于脾虚湿盛,症见食少腹胀、便溏,代表方如四君子汤。
茯苓配猪苓、泽泻:组成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
茯苓配酸枣仁:缓解心脾两虚型失眠,如归脾汤中的组合。
茯苓配远志:改善心肾不交引起的健忘、心悸,增强安神开窍作用。
茯苓配黄芪:针对气虚水肿或体虚自汗,增强益气利水功效。
茯苓配山药:适用于脾虚久泻或小儿消化不良,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茯苓配薏苡仁:适合湿热脚气或脾虚湿盛型湿疹,利湿兼清热。
茯苓配半夏:针对痰湿壅肺,症见咳嗽痰多,见于二陈汤。
茯苓配杏仁:用于湿痰阻肺,缓解咳喘、痰黏。
茯苓配柴胡:疏肝健脾,用于肝郁脾虚型胁胀、纳差。
六、用法用量
常规用量:9~15克。
特殊用量:
利水渗湿:剂量可增至15~30克,配合泽泻、猪苓等利水药。
安神宁心:用量6~12克,多与酸枣仁、远志同用。
儿童或体弱者:建议减量至3~6克,根据体重和体质调整。
食疗或代茶饮:日常保健可单用5~10克,煮粥、泡水或打粉食用。
急症或重症:如重度水肿,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至30克以上,避免自行超量。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气虚下陷: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对于身体水肿以及小便困难都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但对于气虚下陷的人群使用茯苓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
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宜使用此药物,因为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阴虚火旺的患者服用茯苓之后容易加重阴虚的表现。
肾虚尿频或遗精者:不宜单用。
对茯苓过敏者:禁用。
配伍禁忌:避免与米醋、浓茶同服,可能降低药效。
副作用:过多食用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空腹食用还会导致胃肠道出现不适,导致胃痛和胃胀等症状。
八、炮制
生茯苓:取原药材,浸泡后润透,切片或切块,干燥。保留茯苓天然药性,以利水渗湿为主。
麸炒茯苓:将麦麸撒入热锅中,待冒烟时加入茯苓片,炒至表面微黄,筛去麦麸。麦麸的温性可缓和茯苓的渗利之性,增强健脾止泻功效。
朱砂拌茯苓:茯苓片加朱砂细粉拌匀(朱砂用量约2%),晾干。借助朱砂的安神作用,增强茯苓宁心定悸的效果。但朱砂含硫化汞(HgS),需遵医嘱控制用量,避免长期使用。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九、鉴别
形状:真茯苓一般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体积大小不同,表面较为自然;假茯苓体积大小相同,表面有瘤状突起或者过于光滑,也可能存在霉斑。
颜色:真茯苓颜色可呈白色、米白色,边缘呈淡黄色,颜色均匀;假茯苓表面色泽不均匀,颜色可能发深或者带有斑点。
气味:真茯苓气味清新,类似于豆腐味,伴有淡淡甜香气;假茯苓可能没有明显的气味,或者有异味。
口感:真茯苓食用后味道比较淡,不容易嚼碎,而且粘牙;假茯苓食用后可能有甜味,比较脆,而且容易嚼碎,没有粘牙感。
质地:真茯苓质地坚实,不容易掰开,放在手里手感比较重,将其放在地上用力划,一般不会留下痕迹;假茯苓不仅容易掰开,而且在地上用力划,比较容易散开。
十、贮藏
保存时间:在干燥、密封、避光条件下可保存1~3年。未加工的茯苓块或茯苓片,在理想条件下(湿度≤70%、温度20℃以下、避光密封)可保存1~3年;已粉碎的茯苓粉因接触空气面积大,易吸潮结块,建议半年内用完,最长不超过1年。
延长保存的方法:
干燥处理:定期晾晒或使用干燥剂(如食品级硅胶包),避免受潮。
密封容器:用玻璃罐或食品级塑料袋密封,减少空气接触。
低温避光:可冷藏(5℃左右),但需密封防串味;长期保存可冷冻(-18℃以下)。
变质的表现与处理:
发霉:表面出现白色/绿色霉斑,伴有酸腐味,需立即丢弃。
虫蛀:内部有孔洞或虫卵,建议销毁。
变色变味:正常茯苓为白色或淡棕色,若发黑、发黄或有刺鼻异味,表明已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