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川楝子又称金铃子、楝实、苦楝子、仁枣、川楝实等。
二、入药部位
川楝子的入药部位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肝、胃、小肠、膀胱经。
四、功效主治
川楝子具有以下功效:
疏肝泄热:用于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
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胃痛等。
杀虫疗癣:用于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以及头癣、疥疮等皮肤病。
五、相关配伍
配延胡索: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如《金铃子散》。
配小茴香: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
配使君子、槟榔:驱虫杀虫,用于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
配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于头癣、疥疮等皮肤病。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七、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川楝子有小毒,可能影响胎儿。
脾胃虚寒者慎用:川楝子性寒,可能加重脾胃虚寒症状。
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过量可能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八、炮制
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
生川楝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川楝子:取净川楝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取出晾凉。
盐川楝子:取净川楝子,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川楝子呈类球形,直径2-3.2厘米。
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
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
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
气特异,味酸、苦。
显微鉴别:
- 果皮横切面可见外果皮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内果皮主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
- 粉末特征可见内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等。
十、贮藏
川楝子应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