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蕺菜、折耳根、猪鼻拱、臭菜等。
二、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包括茎、叶。
(注:鱼腥草的根一般不入药,传统以鲜品或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微寒。
归经:归肺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主治:
肺痈吐脓、痰热喘咳
热痢、热淋
痈肿疮毒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五、相关配伍
肺痈吐脓:
- 鱼腥草配桔梗、甘草,增强排脓化痰之效。
热毒疮疡:
- 鱼腥草配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
尿路感染:
- 鱼腥草配车前草、瞿麦,利尿通淋。
风热感冒:
- 鱼腥草配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六、用法用量
内服:
鲜品:15~30克(煎汤或捣汁)。
干品:10~15克(煎汤)。
外用:
- 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
- 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成分损失。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慎用。
孕妇慎用(因性微寒)。
配伍禁忌:
- 避免与温补类中药(如人参、黄芪)同用,以免药性相抵。
不良反应:
- 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
八、炮制
鲜品:
-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直接使用。
干品:
夏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时需快速洗净,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九、鉴别
性状鉴别:
鲜品:茎呈圆柱形,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叶片心形,具鱼腥气。
干品:茎呈扁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质脆,易折断,叶片卷缩,穗状花序黄棕色。
显微鉴别:
- 叶表面观可见腺毛、非腺毛及气孔。
理化鉴别:
- 薄层色谱法可检出鱼腥草素等成分。
十、贮藏
鲜品:
短期保存:用湿布包裹,置于冰箱冷藏(4℃),可保存3~5天。
长期保存:洗净后切段,冷冻保存。
干品:
- 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十一、附图
原态
药材
饮片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