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墨旱莲的别名包括旱莲草、黑墨草、野葵花、烂脚草、水旱莲、莲子草、白花蟛蜞草、白花磨琪草、墨斗草、野向日葵、墨菜、墨汁草、墨水草、乌心草等,因形态或功效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
二、入药部位
墨旱莲的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通常在花开时采割,晒干后使用。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酸,寒。
归经:归肝、肾经。其甘酸寒之性可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共同作用于肝、肾二脏。
四、功效主治
墨旱莲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牙齿松动。
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
外伤出血:外用可止血。
其他: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现代研究)。
五、相关配伍
墨旱莲配女贞子:增强补肝肾作用,治疗头晕、腰膝酸软,如二至丸。
墨旱莲配车前草:利尿止血,治疗小便不畅、血淋。
墨旱莲配白及:研末冲服,治疗咳血、便血。
墨旱莲配灯心草:水煎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墨旱莲配枸杞子:滋补肝肾,治疗肝肾阴虚之须发早白、眩晕耳鸣。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常规剂量为6-12克;鲜品可用至30克。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干品研末撒敷。
注意事项:不宜久煎;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孕妇:可能刺激子宫,增加流产风险。
脾胃虚寒者:性寒可能加重腹泻、腹痛。
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使用注意:
避免长期过量使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戒烟酒。
不宜与寒凉药物(如黄连、栀子)同用,可能加重寒湿。
八、炮制
生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炒炭:取净墨旱莲段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炮制后增强止血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有纵棱。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瘦果椭圆形而扁,棕色或浅褐色。
饮片:不规则小段,茎、叶混合,绿褐色或带紫红色,微有香气,味淡微咸。
显微鉴别:
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不明显,髓部较宽。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非腺毛多细胞,壁具疣状突起。
十、贮藏
环境要求: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密封保存,防潮防蛀。
包装选择:使用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罐,内衬防潮纸。
定期检查:每季度检查一次,发现霉变、虫蛀或异味立即停用。
特殊储存:南方潮湿地区可加入干燥剂(如硅胶)或与花椒同贮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