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小蓟的别名丰富多样,包括刺儿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荠荠菜、刺角菜、白鸡角刺、小鸡角刺、小牛扎口、野红花、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萋萋菜、枪刀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七七牙(安徽亳州地方叫法)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的俗称和民间用法。
二、入药部位
小蓟的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的干燥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夏季和秋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后晒干使用。其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茎直立,微紫色,有纵槽和白色柔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金黄色小刺;头状花序顶生,花紫红色。
三、性味归经
小蓟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这一性味归经决定了其功效方向:甘能缓急,苦可燥湿泄热,凉能清热凉血,主要针对心、肝经所主的病症,如血热妄行导致的出血症状及热毒壅滞引起的痈肿疮疡。
四、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等出血症。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或配伍生地、滑石、山栀等(如《济生方》小蓟饮子)。
散瘀解毒消痈
治疗热毒蕴结肌肤的痈肿疮毒,具有消散瘀滞、解毒消肿的作用。鲜品捣敷可治痈疮肿毒。
利尿通淋
兼能利尿,适用于湿热下注的血淋、尿血,常配伍车前草、滑石等。
其他功效
抗炎抗氧化:有效成分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降血压、降血脂:现代研究显示其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辅助治疗:用于高血压、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五、相关配伍
小蓟配白茅根
增强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适用于血热出血兼小便不利者。
小蓟配茜草
凉血清热与活血化瘀并用,治血热夹瘀的出血症。
小蓟配车前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的血淋、尿血。
小蓟配生地黄
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作用,且止血不留瘀,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症。
小蓟配大蓟
二者性味、功效相似,协同凉血止血、散瘀解毒,用于出血症及热毒疮疡。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2克;或入丸、散。
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炮制:
生小蓟:偏于凉血止血、散瘀。
小蓟炭:炒至焦褐色,收敛止血力强,用于多种出血症。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无瘀滞者慎用;孕妇及体寒腹泻者忌用。
注意事项:过量可能引起胃部不适;需遵医嘱,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
八、炮制方法
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置锅内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九、鉴别要点
性状:茎圆柱形,表面灰绿色或微带紫色,质脆易断;叶皱缩,展平后长椭圆形,边缘有针刺;头状花序紫红色。
显微:叶表面有非腺毛、腺毛及钟乳体;茎横切面可见厚角组织及维管束。
理化:取水煎液进行荧光反应(蓝色)或薄层色谱法鉴别。
十、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