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二、入药部位

干燥的管状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温。

  • 归经:归心、肝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 主治

    • 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

    • 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

    • 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 瘀滞斑疹色暗。

五、相关配伍

  • 配伍桃仁: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两药配伍,活血化瘀力增强,常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

  • 配伍川芎: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两药配伍,活血行气止痛力强,常用于治疗血瘀气滞之胸痹心痛、胁痛等。

  • 配伍赤芍: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两药配伍,活血散瘀止痛力强,常用于治疗血热瘀滞之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等。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红花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易引起流产。

  • 月经过多者忌用:红花可加重出血,导致月经过多。

  • 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红花可能加重出血倾向。

  •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八、炮制

  • 净制:除去杂质,花萼及花柄,筛去灰屑。

  • 炒制:取净红花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有焦斑时取出放凉。

  • 酒制:取红花加酒喷匀,文火炒至焦红色时,取出放凉。酒制可增强活血通经的作用。

九、鉴别

  • 性状鉴别

    • 外观: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约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上部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

    • 质地:质柔软。

    • 气味:气微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 粉末特征:粉末橙黄色。花冠、花丝、柱头碎片多见,有长管道状分泌细胞,常位于导管旁,直径约至66μm,含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花冠裂片顶端表皮细胞外壁突起呈短绒毛状。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单细胞毛,先端尖或稍钝。花粉粒类圆形、椭圆形或橄榄形,直径约至60μm,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齿状突起。
  • 理化鉴别

    • 水试法:取本品一小撮放水中,水液染成金黄色,而药材本身不变色。

    • 薄层色谱法:以红花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鉴别。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 注意事项:红花易受潮变色,影响质量,故应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四、附图

原态

中药-红花-原态.jpg

饮片

中药-红花-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