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芦根又称苇根、芦茅根、芦柴根等,因其为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芦根的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三、性味归经

  • 性味:甘,寒。

  • 归经:归肺、胃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 主治

    • 热病烦渴:芦根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

    • 肺热咳嗽:芦根归肺经,能清肺热,润肺燥,对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等有良好疗效。

    • 胃热呕哕:芦根能清胃热,降逆止呕,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

    • 热淋涩痛:芦根能利尿通淋,适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等症。

五、相关配伍

  • 芦根配葛根:增强清热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等症。

  • 芦根配竹叶:增强清热除烦的作用,适用于热病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 芦根配生姜:生姜辛散温通,芦根甘寒清热,二者相配,可增强清热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胃热呕吐等症。

  • 芦根配金银花: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热病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

  • 芦根配石膏:石膏甘寒,归肺、胃经,与芦根配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烦渴、肺热喘咳等症。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芦根性寒,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 孕妇慎用:芦根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孕妇服用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芦根过敏者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八、炮制

  • 鲜芦根:取鲜品,除去残茎、膜质状叶片、须根及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段或捣汁。

  • 芦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九、鉴别

  • 性状鉴别

    • 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和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

    • 芦根: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切面中空,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

  • 显微鉴别:芦根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44μm,脐点人字形、星状或三叉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胞腔狭小。导管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此外,尚有木栓细胞、棕色块。

十、贮藏

  • 干芦根: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 鲜芦根:可埋于湿沙中,以保持其新鲜度。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芦根-药材.jpg

饮片

中药-芦根-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