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沙参、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泡参、面杆杖、桔参、泡沙参、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等。这些别名多与植物形态、传统用途或地方称呼相关。
二、入药部位
植物来源: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入药。其根为药材主体,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质松泡易折断。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部分资料提及归大肠经。性微寒,味甘能补,微苦能泄,具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功。
四、功效主治
功效: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
肺系病症: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
胃系病症: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其他病症:赤白带下(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产后无乳、失血后脉微手足厥冷。
五、相关配伍
肺热燥咳:配伍玉竹、麦冬(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增强养阴清肺之力。
心胃火盛:配伍生地、大黄,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失血后虚证:配伍当归、麦冬,改善脉微、手足厥冷。
赤白带下:配伍米饮,调沙参末服,治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
产后无乳:配伍猪肉,煮食沙参根(如《湖南药物志》)。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炮制选择:
生用:养阴清肺,治燥咳、热咳。
蜜炙:增强润肺止咳,和脾胃,多用于慢性虚证。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可能加重虚寒症状。
风寒感冒者慎用,以免寒凉药性加重表证。
生理期女性及孕妇慎用,可能影响月经或胎儿。
注意事项: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防潜在毒性。
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八、炮制
传统炮制:
净制: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蜜炙:取南沙参片,加蜂蜜炒至微黄色,增强润肺止咳效果。
现代工艺:优化炮制参数(如蜜炙时蜂蜜用量、炒制温度),确保质量稳定。
九、鉴别
性状鉴别:
根形态:圆锥形或圆柱形,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深陷横纹和纵沟,体轻质松泡,断面黄白色、多裂隙。
正品特征:以粗长、条均饱满、无粗皮及须根者为佳,安徽、江苏产者质优。
显微鉴别:种皮表皮细胞、胚乳细胞等特征。
理化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靛蓝、靛玉红含量,确保药效。
十、贮藏
条件:置干燥通风处,密封保存以防潮防蛀。可用玻璃瓶或塑料袋密封,加干燥剂(如硅胶)。
方法:
短期:麻袋装,避光存放。
长期:低温(≤25℃)贮藏,定期晾晒防霉变。
养护:3-4月及7-8月加强检查,防止虫蛀。
总结:南沙参为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要药,广泛应用于肺胃阴虚诸证。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限制,炮制与贮藏需严格遵循规范,以确保药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