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莱菔子别名叫萝卜子、芦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二、入药部位

莱菔子的入药部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味辛、甘,性平。

  • 归经:归肺、脾、胃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利气止咳、化积滞、开胃健脾。

  • 主治:食积不化、咳喘痰多、脘腹胀满、胸闷食少、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病症。

五、相关配伍

  • 莱菔子+神曲+山楂: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停滞的情况。神曲和山楂都有助消化的作用,与莱菔子一同使用,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胃脘不适。

  • 莱菔子+半夏+陈皮:适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的症状。半夏有燥湿化痰的作用,陈皮则能理气化痰,两者与莱菔子合用,可以加强化痰止咳的效果。

  • 莱菔子+白术+茯苓:适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与莱菔子一起使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

六、用法用量

煎服,一般用量为5~12g。如果生用,可吐风痰;炒用能消食下气化痰。

七、使用禁忌

  • 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莱菔子辛散耗气,气虚者使用可能会加重气虚症状。

  • 特定人群慎服: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一定要慎服。

  • 药物配伍禁忌:莱菔子不能和水果中的苹果、梨、葡萄、橘子等一起服用,不能和中药中的人参、地黄、何首乌同用,不能和西药中的碘同服。在服用降压药时,如果要服用莱菔子,剂量不可过大,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 过敏者禁用:对莱菔子过敏的人群应禁止使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症状。

八、炮制

  • 莱菔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 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炒莱菔子的火候很重要,嫩品其作用与生品无明显差异,且煎液浑浊;火候过老则损耗大,且影响疗效。其火候标准以莱菔子鼓起,断面呈黄色,用手指能捻成碎片而不成粉末为宜。

九、鉴别

  • 正品莱菔子: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 伪品莱菔子:一般以白花菜籽为多,大小、颜色与正品相似,但颗粒较饱满,无苦味。外观呈类椭圆球形,直径0.1~0.1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粗糙,布满白霜状的细颗粒。上端渐窄,微向腹面弯曲,成不明显喙状。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乳白色,稍隆起;胚黄色,螺旋卷曲,具胚根及子叶,内胚乳坚硬,半透明。质坚实,用手捏不易捏碎,无油性。闻之无气味,口尝味淡。

十、贮藏

莱菔子常规贮存易虫蛀,有效成分易流失,贮藏时间不宜超过2年。建议置于通风干燥处,20℃以下单包装密封,大垛用黑色塑料布遮盖、密闭库藏,贮藏期药材水分控制在6%-8%,此条件下药材质量保存较好,药效不易降低。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莱菔子-原态.jpg

药材

中药-莱菔子-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