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乌梅的别名包括:梅实、熏梅、黑梅、桔梅肉、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等。
二、入药部位
干燥且接近成熟的果实,属于蔷薇科植物。果实经熏制或自然干燥后呈黑褐色,表面有皱纹。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平,味酸、涩。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敛肺止咳:润肺燥,缓解肺虚久咳、干咳少痰。
涩肠止泻:固涩肠道,治疗久泻久痢、脾虚泄泻。
安蛔止痛:抑制蛔虫活动,缓解蛔厥腹痛、呕吐。
生津止渴:刺激唾液分泌,改善虚热烦渴、消渴症。
止血:辅助治疗崩漏、便血、尿血等出血性疾病。
主治
肺系疾病:肺虚久咳、久痢久泻。
消化系统:蛔厥腹痛、呕吐、虚热烦渴。
出血证:崩漏、便血、尿血。
皮肤疾病:牛皮癣、胬肉。
五、相关配伍
配伍甘草、山楂:中和酸性,增强消食化积、和胃止痛效果。
与黄连配伍:用于湿热痢疾(如《伤寒论》乌梅丸)。
经典方剂:
《圣济总录》乌梅丸:乌梅肉20枚,水煎分服,治久痢不止。
《普济方》乌梅散:乌梅与皂荚子烧存性研末,外敷治疮毒肿痛。
六、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6-12克。
入丸、散:按方剂配比。
外用:
- 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治疮疡、胬肉。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收敛作用可能影响子宫收缩,慎用。
湿热实邪者:性酸温,可能加重体内热邪。
阴虚火旺者:收敛作用加剧潮热盗汗。
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疹。
饮食禁忌
忌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如辣椒、大蒜):刺激胃肠,影响药效。
忌与海鲜同食(如鱼虾、螃蟹):寒凉性质与收敛作用冲突。
忌大量食用:过量导致胃酸过多、胃痛、反酸。
其他禁忌
- 外有表邪及内有实热积滞者不宜服用。
八、炮制
熏制法:将成熟梅子置于密闭容器中,用文火熏至颜色变黑,干燥后去核。
醋制:乌梅与米醋同煮,增强收敛作用。
蜜制:乌梅与蜂蜜拌炒,缓和酸性,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外观: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黑褐色,皱缩不平,果核坚硬。
质地:干燥后质硬,断面黄棕色,果肉厚。
显微鉴别
石细胞:多存在于果皮中,呈类方形或不规则形。
纤维:束状排列,壁厚。
草酸钙簇晶:散在或成群,直径较大。
理化鉴别
水煎液:显酸性,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
化学成分:含齐墩果酸、谷甾醇、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
十、贮藏
密封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潮湿和高温。
冷藏:短期保存可置于冰箱(1-3℃),不可冷冻。
新鲜乌梅:
短期:通风处保存1-2天。
长期:密封后冷藏,避免挤压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