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法半夏的别名有制半夏、制法夏、制地文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其炮制加工的特性和在中药中的不同称谓。

二、入药部位

法半夏的入药部位是其干燥块茎。经过炮制后,法半夏的毒性降低,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温。

  • 归经:归脾、胃、肺经。法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主要作用于中焦脾胃和上焦肺。

四、功效主治

  • 燥湿化痰:法半夏能燥湿以化痰浊,为治湿痰之要药。常用于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闷不舒等症。

  • 降逆止呕:法半夏有良好的降逆和胃止呕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如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等。

  • 消痞散结:法半夏能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可用于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等症。

  • 其他:法半夏还可用于治疗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胃气上逆、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症。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五、相关配伍

  • 治痰湿阻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与陈皮、茯苓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二陈汤。

  • 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形寒背冷:常与温肺化饮之细辛、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 治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甚则呕吐痰涎,痰厥头痛:可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健脾除湿,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 治胃寒呕吐: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

  • 治胃热呕吐:可配伍性寒清胃之黄连。

  • 治胃阴虚呕吐:配石斛、麦冬。

  • 治胃气虚呕吐:配人参、白蜜,如大半夏汤。

  • 治寒热互结所致心下痞满者:常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

  • 治痰热结胸,见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等:若配伍瓜篓、黄连,可治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

  • 治气滞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

  • 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之效。

  • 治痈疽发背或乳疮初起:《肘后方》单用本品研末,鸡子白调涂;或将本品用水磨敷,有散结、消肿止痛之效。

六、用法用量

  • 常规用量:成人每日用量通常为3-9克,需结合具体病症及体质差异调整。

  • 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应适当减量,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谨慎,避免代谢负担加重。

  • 剂型:入丸、散剂时剂量可能更低,需由医生指导。

七、使用禁忌

  • 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者:应慎用或禁用法半夏,因其性温燥,可能加重病情。

  • 孕妇:应慎用法半夏,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 对半夏过敏者:禁用法半夏,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如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等,以免增大毒性,损害机体健康。

八、炮制

法半夏的炮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取适量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

  2. 取适量甘草,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拌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在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半夏。

  3. 洗净,阴干或烘干。

九、鉴别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通过仔细观察其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和口感等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辨别。

十、贮藏

法半夏应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