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别名

地黄有多个别名,如芐、地髓、生地、干地黄、怀庆地黄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其生长特性、产地或入药形式。

二、入药部位

地黄的入药部位为新鲜或干燥的块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

  • 鲜地黄:秋季采挖后直接使用,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 生地黄:鲜地黄经干燥处理,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熟地黄:生地黄经酒炖或蒸制后炮制,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三、性味归经

  •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 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四、功效主治

  • 鲜地黄:主治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 生地黄: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 熟地黄:主治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五、相关配伍

  • 与阿胶配伍:增强滋阴补血、止血之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

  • 与麦冬配伍:增强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伤阴、烦渴多饮、舌红少苔等。

  • 与山药配伍:增强滋阴补肾、健脾益胃之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

  • 与白芍配伍:增强养血柔肝、滋阴润燥之效,用于肝血不足、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肢体麻木等。

  • 与知母配伍:增强滋阴降火、润燥通便之效,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肠燥便秘等。

六、用法用量

  • 鲜地黄:12~30g,煎服或鲜品捣汁入药。

  • 生地黄:10~15g,煎服或入丸散。

  • 熟地黄:9~15g,煎服或入丸散膏剂。

七、使用禁忌

  •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地黄滋腻碍胃,可能加重脾胃负担。

  • 气滞痰多者:可能助湿生痰,导致气机不畅。

  • 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避免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确保安全性。

八、炮制

  • 鲜地黄:秋季采挖后洗净泥土,直接使用或冷藏保鲜。

  • 生地黄:鲜地黄经干燥处理,切片或研末入药。

  • 熟地黄:生地黄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或块,干燥。

九、鉴别

  • 鲜地黄: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气微,味微甜、微苦。

  •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断面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十、贮藏

  • 鲜地黄:置阴凉潮湿处,防冻,或埋于沙土中暂存,避免腐烂。

  • 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 熟地黄: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地黄-原态.jpg

药材

中药-地黄-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