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乌药的别名包括旁其、矮樟、铜钱柴等。

二、入药部位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干燥;或刮净外皮,趁鲜切薄片,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温。

  • 归经:归肺、脾、肾、膀胱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 主治

    • 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寒疝腹痛以及痛经等症状。

    • 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冷、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症。

    •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脾胀满、胀痛,饮食较差等症状。

    • 用于治疗寒瘀气逆,上犯于肺所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腹不舒、气逆喘急、哮喘憋气、咳嗽等。

    • 用于治疗膀胱经的虚冷、遗尿、尿频等症,以及宫寒导致的月经紊乱、痛经、腹痛症等一系列寒证。

    • 具有温通顺气、开郁的功效,能够提高肝脏的代谢功能,修复受损的细胞,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五、相关配伍

  • 乌药与小茴香、高粱姜、青皮等药物搭配:能够起到行气止痛的作用,并且还具有温肾散寒的效果,可有效缓解膀胱虚冷和遗尿尿频的症状,对于寒邪所引起的局部疼痛也有缓解效果,也可以治疗受寒所引起的腹部疼痛。

  • 乌药与木香、藿香等合用:可增强治疗效果,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 乌药与黄芪配伍:不会对身体产生毒性。

  • 乌药与石菖蒲、益智仁、萆薢配伍:可治小儿遗尿。

  • 乌药与沉香、人参、甘草配伍:将以上4味中药共研为末,姜盐汤送服,可治疗相关病症。

  • 乌药与威灵仙配伍:水煎去渣,温水送服,可治疗相关病症。

六、用法用量

  • 煎汤:常规剂量为每次3 - 9克,将其与水一起煮沸后滤渣取汁饮用。

  • 制成丸剂或散剂:丸剂的常用剂量为每次6 - 9克,散剂则根据具体配方而定。

  • 磨汁或入丸、散:日常用量3 - 8克。

七、使用禁忌

  • 体质适应性:乌药具有温补作用,主要用于寒性体质的人群。如果属热性体质或有实热症状,如口干、咽喉肿痛、便秘、尿黄等,则建议避免服用,以免加重症状。

  • 孕期慎用:乌药可能对孕妇有刺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女性应谨慎使用,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 过量风险:过量服用乌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或推荐剂量进行服用。

  • 长期服用:乌药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引起身体的不适或依赖性,通常在改善症状后,应逐渐减少剂量并停止使用。

  • 个体过敏:部分人可能对乌药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如有过敏史,使用前需进行过敏测试。

  • 其他禁忌:乌药与白芨、半夏、贝母、瓜蒌、白蔹等中药相克;高血压患者、体虚的孕妇等人群不宜食用;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或对乌药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八、炮制

  • 古代炮制:唐代有乌豆油煮的方法;宋代有炒令黄色、炒令黑烟起、炭火烧存性、醋炒、焙制等法;元代有炙法;明代增加了酒浸、酒浸微炒、醋浸炙、童便煮、煨制、药汁制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醋磨、米泔水浸、煅制等炮制方法。

  • 现代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九、鉴别

  • 性状鉴别:乌药个多为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膨大,两端稍细尖,俗称“乌药瓜”。长10 - 20厘米,直径1 - 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碎断。横断面淡黄棕色,中心无髓,显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规则的砍片三种。

  •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薄片,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光泽,可见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中心颜色较深。质脆、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十、贮藏

  • 密封保存:将乌药装入密闭容器后置于阴凉、干燥处,能减少空气流通,从而降低乌药受潮的风险,进而防止其变质。

  • 通风干燥保存:将乌药放置于通风且较为干燥的地方,如阳台或窗台。良好的通风有助于降低乌药内部湿度,而干燥环境则有利于抑制霉菌生长,预防其发生霉变。

  • 阴凉避光保存:将乌药放置于阴凉、避光的位置,例如柜子底层或书架上层。阴凉和避光条件可有效减缓乌药氧化速度及防止其受到紫外线伤害导致质量下降。

  • 防虫剂保存:使用专门针对食品或药品的无毒害防虫剂喷洒于乌药表面,此方法能够有效地驱赶并杀死可能对乌药产生危害的各种昆虫,同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 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在保存中药材时,应定期检查库存,优先使用早期购买的药材,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功效。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乌药-药材.jpg

饮片

中药-乌药-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