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谷芽的别名丰富,包括蘖米、稻蘖、稻芽、粟芽、粟蘖、香粟米等,不同地区或文献中可能有所差异。
二、入药部位
谷芽为禾本科植物稻或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具体分为:
稻芽:稻的颖果经发芽干燥。
粟芽:粟(小米)的颖果经发芽干燥。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温,味甘。
归经:归脾、胃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消食和中:促进消化,缓解食积不化、脘腹胀满。
健脾开胃: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
主治
食积不消:腹胀、口臭、嗳腐吞酸。
脾胃虚弱:不饥食少、倦怠乏力。
辅助治疗: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老年人脾虚食少。
五、相关配伍
消食化积:配伍神曲、麦芽、山楂(如保和丸加减),增强消导作用。
健脾开胃:与白术、茯苓、陈皮同用,治脾虚食少。
食积腹泻:配伍藿香、佩兰、扁豆,化湿和中。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入丸、散。
炮制应用:
生谷芽:偏于消食。
炒谷芽:温中健脾,增强开胃作用。
焦谷芽:消食止泻,用于食积泄泻(现代临床较少用)。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孕妇:慎用,可能影响子宫收缩。
脾胃虚寒者: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加重腹胀、腹泻。
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配伍禁忌:
- 寒凉药物:如黄连、栀子,可能过度抑制胃肠功能。
饮食禁忌:
- 难消化食物:如糯米制品,可能加重食积。
八、炮制方法
生谷芽:取成熟稻或粟,浸泡至六七成透,置容器内覆盖,每日淋水保持湿润,待须根长至约1cm(粟芽约6mm),取出晒干,除去杂质。
炒谷芽:取净谷芽,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大部分爆裂,晾凉后筛去灰屑。
焦谷芽:取净谷芽,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大部分爆裂,晾凉后筛去灰屑。
九、鉴别
性状鉴别
稻芽:呈长椭圆形而扁,表面黄色,具短细毛;基部有浆片2枚,内侧伸出淡黄色弯曲的须根;质坚,粉性;无臭,味淡。
粟芽:呈类圆球形,直径约2mm,顶端钝圆,基部略尖;外壳为革质的稃片,淡黄色,具点状皱纹;内含淡黄色或黄白色颖果1粒。
理化鉴别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约30μm,脐点星状深裂。
稃片表皮细胞:淡黄色,回行弯曲,壁较厚,微木化,孔沟明显。
十、贮藏
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炮制后密闭保存,避免有效成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