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薤白的别名包括荞头、小根蒜、野蒜、薤根、藠子、藠头、薤白头等,反映了其形态特征和民间用途。

二、入药部位

干燥的鳞茎。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 Don)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后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温,味辛、苦。

  • 归经:归心、肺、胃、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通阳散结:温通胸阳,散结化痰,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2. 行气导滞: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脘腹胀满、泻痢后重。

  3. 温中健脾: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

  4. 解毒消肿:外用治疗疮疖痈肿、蛇虫咬伤。

主治

  • 心血管疾病:胸痹心痛、心悸气短。

  • 消化系统疾病: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欲不振。

  • 外科疾病:疮疖痈肿、毒蛇咬伤(外用)。

  • 其他:支气管炎咳嗽、月经不调(配伍使用)。

五、相关配伍

  1. 配伍瓜蒌、半夏(经典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

    • 组成: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 功效: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治疗胸痹痰浊壅盛证。

  2. 配伍枳实枳实薤白桂枝汤):

    • 组成: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

    • 功效:通阳散结,下气祛痰,治疗胸痹气结痰阻证。

  3. 配伍高良姜

    •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治疗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6-15克(鲜品加倍),或入丸、散。

    • 泡酒:与白酒浸泡,治疗胸痹心痛。

  • 外用

    • 捣敷:鲜品捣烂敷患处,治疗疮疖痈肿。

    • 研末调敷:与香油调敷,治疗蛇虫咬伤。

  • 特殊人群

    • 孕妇:慎用,可能刺激子宫。

    • 儿童:用量减半(3-7.5克/日)。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1. 阴虚火旺者:性温可能加重潮热、盗汗。

  2. 实热证者:如发热、便秘、口臭,可能加重症状。

  3. 孕妇:慎用,可能引发子宫收缩。

配伍禁忌

  • 西药: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同用,可能增强出血风险。

  • 中药:忌与寒性中药(如大黄、黄连)大量同用,降低药效。

饮食禁忌

  • 寒性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可能减弱温通作用。

  • 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刺激胃肠道。

八、炮制

炮制方法

  1.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沥干水分。

  2. 切制:纵切成片,或捣碎,干燥。

  3. 炒制:文火炒至微黄色,增强温中作用。

  4. 蜜制:与蜂蜜炒制,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炮制目的

  • 纯净药材:去除杂质,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 增强疗效: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如炒制增强温中散寒。

  • 降低毒性:减少薤白的刺激性,适合敏感体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外观:呈不规则卵圆形,高1-2cm,直径0.5-1.5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有纵向沟纹。基部有残留须根,顶端裂口呈“人”字形。

  • 质地:质硬而脆,断面黄白色,角质样。

  • 气味:气特异,味微辛、苦。

显微鉴别

  • 鳞叶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增厚;下皮细胞2-3列,壁稍厚。叶肉组织为大型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柱晶。

  • 粉末特征:草酸钙柱晶多,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

理化鉴别

  • 薄层色谱法: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喷以茚三酮试液,显紫色斑点。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含甲基烯丙基三硫醚等成分,药典规定含量≥0.05%。

十、贮藏

  • 环境: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温度≤25℃,相对湿度≤65%。

  • 包装:密封保存于玻璃罐或塑料盒中,避免阳光直射。

  • 养护:定期检查,发现虫害可用磷化铝熏杀,保持包装清洁干燥。

  • 特殊要求:薤白易受潮霉变,需定期晾晒,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存。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薤白-原态.jpg

药材

中药-薤白-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