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土茯苓又称“仙遗粮”“冷饭团”“红土苓”“硬饭头”等,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二、入药部位
以干燥根茎入药。一般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切片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肝、胃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土茯苓为治梅毒要药,可解汞毒。
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用于湿热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炎症、皮肤疮疡等。
风湿热痹、关节不利:对湿热痹阻关节引起的疼痛、肿胀有良效。
五、相关配伍
治梅毒:常与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等配伍,如“搜风解毒汤”。
治湿热淋浊:可与木通、萹蓄、车前子等同用。
治风湿热痹:常与秦艽、防己、忍冬藤等配伍,以增强祛湿通络之功。
治痈肿疮毒:可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肝肾阴虚者慎服:土茯苓淡渗利湿,易伤阴液,肝肾阴虚者不宜久服。
忌茶:土茯苓与茶同服可能降低药效,服用期间应避免饮茶。
孕妇慎用:土茯苓性平,但孕妇体质特殊,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患者可能对土茯苓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八、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炮制作用:切片后便于煎煮出有效成分,增强药效。
九、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或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一。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
断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气味:气微,味微甘、涩。
显微鉴别:粉末中可见草酸钙针晶束、淀粉粒及纤维。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可检出落新妇苷等成分。
十、贮藏
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事项:土茯苓易受潮发霉,应定期检查,发现霉变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