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秦胶(见于《本草经集注》)、秦纠(出自《唐本草》)、秦爪(载于《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等。

二、入药部位

  • 植物来源: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t Burk.)或西藏龙胆(G. straminea Maxim.)的干燥根。

  •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变红黄色后晒干。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 归经:归胃、肝、胆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

    1. 祛风湿: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2. 清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3. 止痹痛: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疼痛。

    4. 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 主治

    • 风湿痹证(尤其湿热痹痛)。

    • 中风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

    • 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

    • 疮疡肿毒、痔疮出血。

五、相关配伍

  1. 风湿痹痛:配伍独活、防风(如《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2. 湿热黄疸:配伍茵陈、栀子(如《圣惠方》秦艽散)。

  3. 骨蒸潮热:配伍鳖甲、青蒿(如《圣济总录》秦艽鳖甲散)。

  4. 虚劳潮热:配伍柴胡、甘草(如《圣惠方》秦艽汤)。

  5. 风湿热痹:配伍桂枝、白芍(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 外用:研末敷或煎水洗。

  • 炮制选择

    • 生用:清热利湿,治湿热痹证。

    • 酒制:增强祛风散寒,治风寒湿痹。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

    • 久病虚寒、溲多便溏者慎用。

    •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 注意事项

    • 风寒湿痹无热象者慎用。

    • 过量可能致恶心、呕吐,需遵医嘱。

八、炮制

  1.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

  2. 切制:切厚片或段,干燥。

  3. 酒炙:取净秦艽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吸尽,文火炒干(增强祛风湿)。

  4. 现代工艺:优化炮制参数(如黄酒用量20%、炒制温度120℃)以保留活性成分。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圆锥形,扭曲不直,表面灰黄或棕黄,有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 伪品:小秦艽(细长,分枝多)、麻花艽(根扭曲如麻花)。

  2. 显微鉴别

    • 粉末:含栓化细胞、草酸钙针晶,导管为网纹及螺纹。

    • 横切面:维管束4-5个,木质部呈半月形,髓部可见韧皮束。

  3. 理化鉴别

    • HPLC:检测龙胆苦苷(≥2.0%)、秦艽碱甲。

    • 紫外荧光:365nm下显黄白色荧光。

  4. 分子鉴定:ITS2序列分析区分秦艽与近缘种。

十、贮藏

  • 条件:置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防潮防蛀。

  • 方法

    • 短期:麻袋装,避光存放。

    • 长期:低温(≤25℃)贮藏,定期晾晒防霉变。

    • 养护:3-4月及7-8月加强检查,防止虫蛀。

总结:秦艽为祛风湿要药,炮制与配伍需根据证型调整,贮藏需严格防潮。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限制,确保安全有效。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秦艽-原态.jpg

饮片

中药-秦艽-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