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葛根在中药典籍中有多个别名,如干葛、甘葛、粉葛、葛条根、黄斤根等。这些名称反映了其不同品种或地域的称谓,但均指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的干燥根。

二、入药部位

葛根的入药部位为干燥根。通常在秋季或冬季采挖,洗净后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后入药。其根富含淀粉及黄酮类化合物,是药效的主要来源。

三、性味归经

  • 性味:甘、辛,凉。

  • 归经:归脾、胃经。

葛根性凉而味甘辛,能升发清阳,生津止渴,尤善解肌退热,且不伤脾胃,故为解表生津之要药。

四、功效主治

  1. 解肌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尤适用于风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盛者。

  2. 生津止渴:治疗热病口渴、消渴症(如糖尿病),可配伍天花粉、麦冬等。

  3. 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蝉蜕同用。

  4. 升阳止泻:治脾虚泄泻、湿热泻痢,常配伍黄连、黄芩。

  5. 通经活络:用于中风偏瘫、眩晕头痛,可配伍丹参、川芎。

  6. 解酒毒:用于酒毒伤中、呕吐泄泻,可单用煎汤服。

五、相关配伍

  1. 葛根配麻黄、桂枝:如葛根汤,用于风寒表实兼项背强痛。

  2. 葛根配黄芩、黄连:如葛根芩连汤,用于湿热泻痢。

  3. 葛根配天花粉、麦冬:用于热病口渴、消渴症。

  4. 葛根配丹参、川芎:用于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5. 葛根配白术、茯苓: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捣敷。

  • 生用: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 煨用:升阳止泻。

注意:葛根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可能导致胃肠不适。

七、使用禁忌

  1. 脾胃虚寒者慎用:葛根性凉,易伤脾胃阳气。

  2. 孕妇慎用:葛根有活血作用,可能影响妊娠。

  3. 低血压患者慎用:葛根有降压作用,可能加重低血压症状。

  4. 避免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葛根与乌头类药材配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八、炮制

  1. 生葛根: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2. 煨葛根:取生葛根片,用麦麸拌炒至表面呈黄棕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 煨制目的:增强升阳止泻作用,减少生用对胃肠的刺激。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野葛根: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切面黄白色,纤维性强。

    • 粉葛根:呈圆柱形或类纺锤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

  2. 显微鉴别

    • 野葛根:纤维束众多,导管多为网纹或具缘纹孔。

    • 粉葛根:淀粉粒丰富,导管多为梯纹或网纹。

  3. 理化鉴别

    • 取葛根粉末,加乙醇提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显黄色荧光(黄酮类反应)。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注意事项

    • 避免潮湿,以防霉变。

    • 定期检查,发现虫蛀及时处理。

    • 可与花椒等驱虫药材同贮,防止虫蛀。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葛根-原态.jpg

饮片

中药-葛根-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