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泽兰在传统医学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广泛使用的别名,通常以“泽兰”为正式名称。
二、入药部位
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归肝、脾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
妇科疾病: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症。
疮疡肿毒:治疗皮肤气滞血瘀导致的脓肿及跌打损伤所致的淤血肿痛。
水肿腹水:适用于水肿、腹水等病症,可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
五、相关配伍
泽兰与益母草:增强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作用,适用于血瘀型痛经、闭经。
泽兰与金银花、黄连、赤芍:用于疮痈肿痛,清热解毒、祛瘀消痈。
泽兰与茯苓、桃仁:增强利水活血之效,适用于水肿或外伤瘀血。
泽兰与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止泻,适用于湿热泻痢。
泽兰与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出血症状。
泽兰与白芍: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经络瘀滞引起的疼痛。
泽兰与黄柏、苦参: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常规用量为3 - 10克,具体剂量需根据病情、体质及配伍药材调整。
小剂量(3 - 6克):用于轻症调理或配伍复方,如治疗月经不调时可与当归、川芎同用。
中等剂量(6 - 9克):适用于水肿或外伤瘀血,常配茯苓、桃仁等。
大剂量(9 - 10克):仅限短期用于严重瘀血肿胀,需配合大黄等泻下药以防蓄积中毒。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七、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泽兰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过敏体质者慎用: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或呼吸道过敏反应,初次使用需小剂量测试。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活血作用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加重出血倾向。
脾胃虚寒者慎用:性偏寒凉,可能加重腹痛、腹泻等虚寒症状,需配伍温中药物或遵医嘱调整剂量。
阴虚血燥者忌服:以免加重口干舌燥等津液耗伤症状。
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增加肝肾负担,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八、炮制
- 方法: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喷水稍润,切段晒干。也可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九、鉴别
性状特征:
茎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 - 100cm,直径0.2 - 0.6cm。
表面黄绿色或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
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 - 10cm。
上表面黑绿色或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具腺点,两面均有短毛,先端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
轮伞花序腋生,花冠多脱落,苞片和花萼宿存,小苞片披针形,有缘毛,花萼钟形,5齿。
气微,味淡。
与其他植物的区别:
地瓜儿苗:茎呈方柱形,四面具浅纵沟,长60 - 100cm,直径2 - 5m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开后呈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面黄绿色,叶下面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花萼宿存。气无,味淡。泽兰两面有毛,而地瓜苗的叶子两面无毛。
异味泽兰:为菊科植物异味泽兰的干燥茎叶。茎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纹,密被白色或灰白色短柔毛,节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髓部白色,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密被腺点;上表面粗涩,被白色短柔毛,下表面叶脉突出,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复伞状花序,花序柄密生绒毛;花瓣多已脱落,仅剩总苞及瘦果,苞片长椭圆形,黄色,背面有多数黄褐色腺点。瘦果黑色,散布黄色腺点。臭微,味稍苦。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狭窄,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石吊兰: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全草。本品茎圆柱形,略扭曲,直径0.3cm - 0.4cm。茎基部有的节上具须根,具轮生或对生的叶。叶片楔形、有时狭矩圆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1.2cm - 5.5cm,宽0.3cm - 1.6cm。叶缘中部以上具牙状齿,无毛,花唇形。蒴果长角形。气微,味微苦。
十、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避免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