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等。其名称多样,多与植物形态、产地或药用特性相关。
二、入药部位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四、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等症。
活血化瘀:用于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等症。
退虚热:用于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等症。
五、相关配伍
配伍生地黄:增强清热凉血之力,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等症。
配伍赤芍:增强活血化瘀之效,用于血热瘀滞之闭经、痛经等症。
配伍桃仁、红花: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配伍青蒿、地骨皮: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症。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牡丹皮性微寒,易伤阳气,故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应慎用。
忌与菟丝子同用:传统认为牡丹皮与菟丝子相恶,不宜同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牡丹皮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八、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
切制: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炮炙:如炒炭法,取净牡丹皮片,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及时摊晾,凉透。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向内卷曲或张开,外表面灰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理,常见发亮的结晶(丹皮酚)。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淡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其他特征同连丹皮。
显微鉴别:横切面可见木栓层、皮层、韧皮部等结构,韧皮部、皮层薄壁细胞以及细胞间隙中含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在显微镜下呈长柱形、针状、羽状结晶,于结晶上滴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则结晶溶解而显暗紫色。
十、贮藏
贮藏条件: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包装材料:宜用木箱或纸箱包装,内衬防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