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吴萸左力茶辣辣子臭辣子树雷公藤(部分地区称谓)。

二、入药部位

  • 干燥近成熟果实: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吴茱萸的药用部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采收时果实尚未开裂,经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

    1. 散寒止痛:温中散寒,疏肝解郁,用于寒凝肝脉所致的疝气疼痛、厥阴头痛、经行腹痛。

    2. 降逆止呕:温胃降逆,治疗胃寒呕吐、呃逆。

    3. 助阳止泻:温脾肾之阳,用于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

    4. 抗菌消炎:外用可抑制皮肤真菌,治疗湿疹、疮疡。

  • 主治

    • 寒疝腹痛、厥阴头痛、经行腹痛。

    • 胃寒呕吐、脘腹胀痛、五更泄泻。

    • 外治高血压、口疮、黄水疮等。

五、相关配伍

  1. 吴茱萸 + 小茴香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 应用:寒疝腹痛、胃脘冷痛、小腹冷胀。

  2. 吴茱萸 + 生姜

    •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 应用:胃寒呕吐、心腹冷痛、泄泻。

  3. 吴茱萸 + 人参

    •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应用: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4. 吴茱萸 + 黄连

    •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 应用:肝火犯胃引起的吞酸、胁痛。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2~5克。

    • 研末:外用适量,如敷贴涌泉穴治疗高血压(醋调敷)。

  • 注意:宜后下或包煎,避免久煎破坏有效成分。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忌服(口干、五心烦热)。

    • 孕妇慎用(可能引发胎动不安)。

  • 注意事项

    • 避免与铜、铁器煎药。

    •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物(如辣椒、冰淇淋)。

    •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干、头晕,需遵医嘱。

八、炮制方法

  1. 净制:去除杂质、果梗,洗净干燥。

  2. 炒制

    • 清炒:微炒至焦香,增强温中散寒。

    • 麸炒:与麦麸同炒,缓和药性,健脾和胃。

  3. 盐制:盐水闷润后炒干,增强入肾经,治肾虚腰痛。

  4. 醋制:米醋拌匀后炒干,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

九、鉴别特征

  • 真品吴茱萸

    • 性状: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有油点及皱纹,顶端五裂,基部有果梗残基。

    • 断面:子房5室,每室1粒淡黄色种子,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 伪品对比

    • 臭辣子:个较大(4~8mm),表面棕褐色,油点不明显,味苦无辣味。

    • 楝叶吴茱萸:种子黑褐色,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无浓烈香气。

十、贮藏方法

  • 环境: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防潮、防虫。

  • 包装:密封容器,可加入防潮剂(如硅胶)和防虫剂(如花椒)。

  • 分装:短期使用可分装小袋,避免频繁开启。

  • 定期检查:每3~6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霉变或虫蛀立即处理。

  • 保质期:一般不超过1年,建议新鲜使用以保证药效。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吴茱萸-原态.jpg

药材

中药-吴茱萸-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