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桂枝别名较多,常见的有柳桂、桂尖、嫩桂枝等。这些别名多与桂枝的形态特征或药用部位相关,体现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认知。
二、入药部位
桂枝的入药部位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通常在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后入药。嫩枝富含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温。辛能发散,甘可补益,温则散寒。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表明桂枝主要作用于人体的心、肺、膀胱等脏腑经络,发挥其药效。
四、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主治:
风寒感冒: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寒凝血滞诸痛证:如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等。
痰饮、蓄水证:可治疗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等。
心悸:对于心阳不振引起的心悸有一定疗效。
五、相关配伍
配白芍:调和营卫,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如桂枝汤。
配附子: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
配茯苓: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用于治疗痰饮、蓄水证。
配丹参: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胸痹心痛等。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 - 10g。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使用形式:也可入丸、散。
七、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桂枝性温,易助火伤阴,阴虚火旺者使用后可能加重阴虚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血热妄行者:可能会加重出血症状,如鼻衄、齿衄、吐血、便血等。
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桂枝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孕妇使用可能引起流产或早产;月经量过多者使用可能导致月经量进一步增多。
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证妄行者忌服:以免加重病情。
八、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蜜炙: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桂枝每100千克用炼蜜15千克。蜜炙后可增强其温中补虚、润肺止咳的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 - 75cm,粗端直径0.3 - 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 - 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小段。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的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切面外侧棕色,内侧红黄色而略带光泽,有细密纹理及放射状纹理。质硬而脆。有香气,味甜、微辛。
显微鉴别:可通过观察其横切面、粉末的显微特征来进行鉴别。例如,横切面可见木栓细胞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特厚,木化;皮层有石细胞及油细胞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有油细胞及纤维;射线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 - 3个相聚;髓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
十、贮藏
环境要求:应置于干燥、通风、阴凉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包装要求:可采用密封容器或包装袋进行包装,以防受潮、虫蛀和变质。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药材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情况,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