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雀脑芎、京芎、贯芎、生川军。川芎始载于《汤液本草》,《本经》《汤液本草》《药典》中记载川芎可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对头痛、月经不调、活血行气等症状具有一定疗效。川芎能降低因脑缺血引起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肽A含量,能改善脑缺血性损害,缓解肺动脉高压。川芎的叶片口感与芹菜和酵母类似,可以用于烹煮汤肴、炖菜或制作沙拉。川芎冷饮更美味,也可以用来烹草本茶,植株的其他部位也可食用,如籽、茎、甚至是根。

性味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香。扁鹊:酸,无毒。李氏:生温,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气温。

归经

入肝、胆经。

《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

《药品化义》:入肝、脾、三焦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恶黄连。

②《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

③《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④《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⑤《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食疗作用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 ,肢体麻木,痈疽疮疡。

食物相克

川芎恶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黎芦。

做法指导

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产后恶露腹痛,以及肿块等症,可与熟地(或生地)、白芍(赤芍)、当归组成基本方,然后根据病情进行加味。

凡偏正头风头痛,属风寒昨,可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等配伍。

宜忌人群

在饮食及人群方面,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但是,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等患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附图

原态

中药-川芎-原态.jpg

药材

中药-川芎-药材.jpg

饮片

中药-川芎-饮片.jpg

中药-川芎-饮片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