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枸杞子又称枸杞果、苟起子、甜菜子、红青椒、津枸杞等,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二、入药部位
枸杞子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成熟果实。通常在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后使用。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肾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及早衰证。能滋肝肾之阴,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
五、相关配伍
配菊花: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清肝明目,清热散风。两药配伍,一补一清,共奏滋补肝肾、清肝明目之功,适用于肝肾不足,眼目昏花,视物模糊等症。
配熟地黄:枸杞子长于滋补肾阴,益肾填精;熟地黄善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两药配伍,可增强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补血养肝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早衰等,以及肝肾精血不足之头晕、耳鸣、两目昏花等。
配菟丝子:枸杞子甘平,长于滋阴补肾,养肝明目;菟丝子辛甘平,善于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头晕眼花、视物不清等。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 - 12g。
食用:也可用于泡酒、煮粥、煲汤等,但需注意用量,避免过量食用。
七、使用禁忌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滋补之性较强,外邪实热者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脾虚有湿及泄泻者服用,可能会助湿生痰,加重泄泻症状。
不宜与绿茶同服:绿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具有收敛吸附的作用,会吸附枸杞子中的微量元素,生成人体难以吸收的物质,影响枸杞子的药用价值。
八、炮制
枸杞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梗蒂。
炒枸杞子:取净枸杞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焦斑,取出放凉。炒后增强了补肝肾的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 - 20mm,直径3 - 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 - 50粒,类肾形,扁而翘,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甜。
显微鉴别:果皮横切面可见外果皮1列细胞,切向壁增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外被角质层,外缘呈不规则齿状。中果皮为10余列大小不等的薄壁细胞,细胞中含橙红色颗粒状色素,少数细胞含草酸钙砂晶;维管束双韧型,多数,散列。内果皮细胞1列,细胞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胞腔内含橙红色颗粒状色素。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壁厚,层纹及纹孔明显,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断面观细胞扁方形,壁较厚,外层向内层渐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十、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枸杞子易受潮、虫蛀、霉变,应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防闷热,防潮,防蛀。
密封保存:可将枸杞子装入密封袋或密封罐中,排出空气,密封保存,以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延长保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