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砂仁别名缩砂密、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等。不同地区和历史文献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别名都指向砂仁这一药材。

二、入药部位

砂仁的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这些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在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温。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温性能散寒、温通。

  • 归经:归脾、胃、肾经。表明砂仁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脾、胃、肾这三个脏腑经络系统。

四、功效主治

  • 化湿开胃:能化除体内湿浊,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症。例如,当人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等症状时,砂仁可发挥化湿开胃的作用。

  • 温脾止泻: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脾胃虚寒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而出现泄泻,砂仁可温中散寒,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 理气安胎:常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气血变化,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状,砂仁能行气和中,起到安胎的作用。

五、相关配伍

  • 配木香:两药皆可行气止痛,砂仁偏于醒脾和胃,木香偏于行大肠气滞。二者配伍,可增强行气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症。

  • 配黄芩:砂仁辛温,行气和中而安胎;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而安胎。二者配伍,一寒一温,相辅相成,具有调平寒热、养血安胎之功,可用于治疗胎热上冲所致的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

  • 配厚朴: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厚朴燥湿除满,下气消积。二者配伍,有化湿行气、宽中除满之功,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症。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服,3 - 6g。由于砂仁含有挥发油,有效成分易挥发,故入汤剂宜后下,即在煎煮其他药物接近煎好时,再放入砂仁,煎煮5 - 10分钟即可,以减少挥发油的损失,保证药效。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熨。

七、使用禁忌

  • 阴虚血燥者慎用:砂仁性温,易助热伤阴,阴虚血燥者本身阴液不足,内有虚热,使用砂仁可能会加重阴虚症状,如出现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

  • 火热内炽者忌用:火热内炽者体内热邪亢盛,砂仁的温性可能会助长热邪,加重病情,如出现高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时应避免使用。

八、炮制

  • 砂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 盐砂仁:取净砂仁,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其温肾散寒、理气安胎的作用。

  • 姜砂仁:取净砂仁,用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姜制可增强其温中止呕的作用。

九、鉴别

  • 性状鉴别: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 - 2cm,直径1 - 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 - 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 - 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 - 2cm,直径0.8 - 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 - 24粒;种子直径1.5 - 2mm。气味稍淡。

  • 显微鉴别:可通过观察种子的横切面、粉末特征等进行鉴别。如阳春砂种子横切面可见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长方形或类方形,外被角质层;油细胞1列,切向延长,位于下皮细胞上方,含黄色油滴等特征。

十、贮藏

应置阴凉干燥处,防潮。砂仁含有挥发油,若贮藏不当,容易受潮、走油、变质,从而影响药效。因此,要将其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砂仁-药材.jpg

中药-砂仁-药材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