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五味子别称较多,常见的有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等。这些别名多源于其独特的药性和生长特点,在民间和中医药文献中均有记载。

二、入药部位

五味子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成熟果实。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紫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内含1~2粒肾形种子。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味酸、甘,性温。

  • 归经:归肺、心、肾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 主治

    • 用于久咳虚喘,可敛肺止咳。

    •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可涩精止遗。

    • 用于久泻不止,可涩肠止泻。

    • 用于自汗、盗汗,可敛汗固表。

    • 用于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可益气生津。

    • 用于内热消渴、心悸失眠,可补肾宁心。

五、相关配伍

  • 配伍麦冬、五味子、党参: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 配伍麻黄根、牡蛎:治自汗、盗汗。

  • 配伍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治五更肾泻。

  • 配伍桑螵蛸、龙骨:治梦遗。

  • 配伍酸枣仁、茯神、远志:治心肾阴血亏损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

七、使用禁忌

  •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胃部有烧灼感,或泛酸及胃痛。

  • 特殊人群

    • 孕妇:慎用,因五味子可能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 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因五味子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 过敏体质者:对五味子过敏者禁用。

八、炮制

  • 净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 醋制:取净五味子,用醋拌匀,蒸至黑色,取出,干燥。醋制可增强其收敛固涩作用。

  • 酒制:取净五味子,用黄酒拌匀,蒸至表面紫黑色或黑褐色,取出,干燥。酒制可增强其温补作用。

  • 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五味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制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

九、鉴别

  • 性状鉴别

    • 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 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 显微鉴别

    • 北五味子: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厚,外壁及侧壁稍增厚,角质层厚,有不规则细小纹孔;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质;种皮内层石细胞呈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纹孔较大。

    • 南五味子:种皮表皮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薄,纹孔较大;种皮内层石细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较薄。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 注意事项:五味子易受潮、发霉、虫蛀,因此贮藏时应保持环境干燥、通风,并定期检查。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五味子-药材.jpg

中药-五味子-药材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