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蓝叶、蓝菜、菘蓝叶、蓝靛叶、靛青叶、大蓝叶、板蓝叶等。这些别名多与植物来源、传统用途或外观特征相关,如“蓝靛叶”因古代常用于提取蓝色染料“蓝靛”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 植物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秋季叶色深蓝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入药。其根为药材板蓝根。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胃经。部分资料提到也归肝、脾经,但主流归经为心、胃。
四、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主治:
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口疮、痄腮等。
五、相关配伍
温热病心胃毒盛: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治疗高热神昏,发斑发疹。
心胃火盛,咽喉肿痛:与生地、大黄、升麻等同用,缓解口舌生疮。
痈肿疮毒: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忌服。非心胃热毒勿用。虚作泻者禁用。不可施之于虚寒脾弱之人。
注意事项: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防潜在毒性。
八、炮制
-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及枯叶,洗净,稍润,切段,晒干。部分资料提到炮制方法包括切制、干燥等简单工艺,无复杂炮制方法。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叶片形态: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表面特征: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下表面色较浅。
质地与气味:质脆易碎,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鉴别:种皮表皮细胞、胚乳细胞等特征。
理化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靛蓝、靛玉红含量,确保药效。
十、贮藏
贮藏条件: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可用玻璃瓶或塑料袋密封,加干燥剂(如硅胶)。
方法:
短期:麻袋装,避光存放。
长期:低温(≤25℃)贮藏,定期晾晒防霉变。
养护:3-4月及7-8月加强检查,防止虫蛀。
总结:大青叶为清热解毒要药,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用法用量,确保安全有效。
十一、附图
药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