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益母草别名众多,常见的有茺蔚、坤草、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野天麻、玉米草、灯笼草、铁麻干等。
二、入药部位
益母草以新鲜或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即茎叶部分。此外,其干燥成熟果实茺蔚子也可入药,但功效与益母草略有不同。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膀胱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等妇科疾病。
用于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症状。
五、相关配伍
配伍当归:增强活血调经作用,适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
配伍赤芍: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痛经、闭经。
配伍车前子:利尿消肿,适用于水肿尿少等症状。
配伍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等热毒病症。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七、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益母草具有活血作用,孕妇使用可能导致流产。
阴虚血少者忌服:益母草性微寒,阴虚血少者使用可能加重病情。
月经过多者慎用:益母草活血调经,月经过多者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量增加。
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益母草性微寒,与寒凉药物同用可能加重体寒症状。
八、炮制
益母草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切制和炒制:
净制: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炒制:取净益母草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具焦斑,取出放凉。炒制后可增强其活血调经的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
干益母草:茎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可观察其茎、叶的横切面结构,如茎的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有皮层;叶的表皮细胞有气孔、非腺毛等。
理化鉴别:可利用薄层色谱法等方法对益母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
十、贮藏
干益母草:应贮藏于防潮、防压、干燥处,以免受潮发霉变黑和防止受压破碎造成损失,且贮存期不宜过长,过长易变色。
鲜益母草:可置阴凉潮湿处保存,但保存时间较短,应尽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