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佛手的别名包括佛手柑、手柑、五指橘、蜜罗柑、五指柑等。

二、入药部位

佛手的入药部位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苦、酸,温。

  • 归经:归肝、脾、胃、肺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 主治

    • 肝胃气滞: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等症状。

    • 咳嗽痰多: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舒等症状,尤其适用于湿痰咳嗽。

    • 肝郁气滞: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疼痛、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失眠等症状。

    • 消化不良:用于消化不良、年老胃弱、舌苔厚腻等症状。

五、相关配伍

  • 佛手配香橼:两药相须为用,理气、宽胸、止痛、舒肝和胃、健胃化痰之力益彰,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肝郁气滞、肝气犯胃等症。

  • 佛手配生姜:二药相配,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 佛手配青皮:二药配伍,能舒肝和胃、理气散结止痛。

  • 佛手配木香:二药相配能行气宽中、开胃止痛。

  • 佛手配白术:二药相配,有补脾胃、理气机之效用,且补而不滞、行而不散。

六、用法用量

  • 煎汤:一般用量为3 - 10克,加水煎汤,分2 - 3次饮用,每天1剂。

  • 泡水:将佛手切成薄片或块状,用开水冲泡,建议每次用量不超过5克,每天1 - 2次。

  • 炖肉料理:将佛手切成小块或薄片,与猪肉、鸡肉等一起炖煮,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七、使用禁忌

  • 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佛手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对佛手过敏者禁用。

  • 胃肠道不适:佛手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 血压变化:佛手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高血压患者应谨慎使用。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佛手,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 体质虚弱、气血虚弱者:不宜使用佛手。

  • 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佛手,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八、炮制

  • 一般炮制: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或喷淋清水,稍润,切片,干燥。

  • 蒸佛手:取佛手洗净,蒸1小时即可。

九、鉴别

  • 性状鉴别: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 - 10厘米,宽3 - 7厘米,厚0.2 - 0.4厘米。顶端稍宽,常有3 - 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和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 显微鉴别:本品粉末淡棕黄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壁不均匀增厚。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偶见类圆形气孔。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多角形的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双锥形。

  • 薄层色谱鉴别:取本品粉末1克,加无水乙醇10毫升,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佛手对照药材1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 - 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十、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佛手-原态.jpg

药材

中药-佛手-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