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菟丝子,别名众多,如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须子、萝丝子等。这些别名多源于其生长特性或形态特征,如“吐丝子”形容其种子入水后能吐出白色细丝。

二、入药部位

菟丝子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即可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甘,平。

  • 归经:归肝、肾、脾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 主治

    • 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

    • 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 肝肾阴虚之目暗不明、视力减退。

    • 脾肾阳虚之便溏泄泻。

五、相关配伍

  • 配枸杞子:增强补肝肾、明目之效,适用于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

  • 配杜仲:补肾壮腰,强筋健骨,用于肾虚腰痛、下肢无力。

  • 配山药:补脾肾、固精气,适用于脾肾两虚之体倦乏力、食欲不振。

  • 配桑寄生、续断:安胎止泻,用于脾肾虚弱之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炒研调敷。

七、使用禁忌

  • 孕妇慎用:菟丝子有一定活血功效,可能对孕妇及胎儿产生影响,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阴虚火旺、大便燥结者忌用:以免加重内热症状。

  •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 过敏体质者慎用:个别人可能对菟丝子过敏,使用前应进行过敏测试。

八、炮制

  • 菟丝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淘净,干燥。

  • 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加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鼓起,微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 酒菟丝饼:取净菟丝子,加适量水煮至开裂,不断搅拌,待水液被吸尽,全部显粘丝稠粥状时,加入黄酒和白面拌匀,取出,压成饼,切成约1cm小方块,干燥。

  • 炒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有爆裂声,取出晾凉。

九、鉴别

  • 正品特征

    • 种子呈类球形,直径约1-2毫米。

    •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放大镜下可见密集的细小凹陷(“麻点”)。

    • 质地坚硬但易捏碎,断面呈乳白色,中心有浅棕色胚。

    • 菟丝子为寄生植物,种子表面可能附着细小吸根残留物或植物纤维。

  • 伪品特征

    • 颜色不自然(如灰黑色、深褐色或过于鲜艳的黄色)。

    • 形状规则(如椭圆形或长圆形),表面光滑或仅有稀疏凹陷。

    • 质地过脆(易碎成粉末)或过硬(难以捏碎)。

    • 无寄生痕迹,表面洁净或仅有黏附的泥土。

十、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菟丝子-原态.jpg

药材

中药-菟丝子-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