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黄芩的别名有山茶根、土金茶根等。这些别名多与黄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或药用价值相关,在民间或一些地方本草中有不同的称谓。

二、入药部位

黄芩以干燥根入药。一般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使表面光滑,再晒干后使用。其根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是发挥药效的主要部位。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寒。

  •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苦味能燥湿、泻火,寒性可清热,其归经特点决定了它对相应脏腑的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四、功效主治

  • 清热燥湿:可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等病症。例如,在湿热蕴结于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时,黄芩能清热燥湿,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 泻火解毒:对于温热病邪、火热之邪所致的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高热烦渴、肺热咳嗽、热毒疮疡等。像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黄芩可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化痰止咳。

  • 止血:对血热妄行导致的出血有一定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状。

  • 安胎:适用于胎热引起的胎动不安,常与当归、白芍、白术等药材配伍,治疗血虚引起的胎动不安。

五、相关配伍

  • 与黄连配伍:黄芩善清上焦肺热,黄连善清中焦胃火及心火,二者搭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显著增强,常用于改善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等病症。

  • 与柴胡配伍: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与黄芩搭配,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病等症状。

  • 与白术配伍: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与黄芩搭配,有清热安胎的作用,适用于孕妇因内热所致的胎动不安等情况。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服,3 - 10g。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体质及配伍情况调整。如热证明显,如高热、肺痈,可增至10 - 15g;轻症或调理,如慢性咽炎,常用3 - 6g。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如用于湿疹、疮疡,常以5 - 10g煎水外洗,或配伍其他药物制成膏剂局部涂抹。

七、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黄芩性寒,脾胃虚寒的患者服用后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 阴虚火旺者不宜用:阴虚火旺是指人体阴液不能满足机体基本需求,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黄芩的清热作用可能会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 孕妇慎用:虽然黄芩有安胎的作用,但孕妇体质特殊,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 不宜与维生素C同用:黄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降低维生素C的疗效。

八、炮制

  • 生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清热泻火解毒力强,多用于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毒疮疡等。

  • 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酒制可引药上行,清上焦肺热,多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

  •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褐色,内部深黄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炒炭后清热止血作用增强,多用于崩漏下血,吐血衄血等。

九、鉴别

  • 外观性状:呈圆锥形,扭曲,长8 - 25cm,直径1 - 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石细胞及韧皮纤维。韧皮部射线多裂隙,韧皮纤维束及少数石细胞成环状排列于外侧。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多呈“V”字形排列,木纤维众多,木射线宽狭不一。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十、贮藏

应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黄芩含有的有效成分易受潮而发生变质,影响药效,因此要保证储存环境的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黄芩-药材.jpg

饮片

中药-黄芩-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