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桔梗的别名包括苦桔梗白药铃铛花包袱花等,部分地区因其形态特征或药用价值赋予不同称呼。

二、入药部位

桔梗的入药部位为干燥根,通常在秋季采挖,洗净后除去须根,切片或晒干备用。其根含有皂苷、多糖等活性成分,是主要药用部分。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辛,平。

  • 归经:归肺经。

桔梗以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为主要功效,药性平和,适用于肺系疾病。

四、功效主治

  1. 宣肺祛痰: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 利咽排脓:治疗咽喉肿痛、肺痈吐脓。

  3. 开提肺气:可缓解声音嘶哑、肺气不宣。

  4. 载药上行:作为引经药,引导其他药物上行至肺。

五、相关配伍

  1. 配伍甘草:增强利咽止痛作用,用于咽喉肿痛。

  2. 配伍贝母:化痰止咳,治疗咳嗽痰多。

  3. 配伍杏仁:宣肺止咳,用于外感咳嗽。

  4. 配伍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治疗肺痈。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吹喉。

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及体质调整,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七、使用禁忌

  1. 阴虚久咳咯血者慎用,因其辛散易伤阴。

  2. 呕吐眩晕气机上逆者忌用,因其升散之性可能加重症状。

  3. 孕妇慎用,避免影响胎气。

八、炮制

  1.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炙: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桔梗片拌匀,闷润后炒至不粘手,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根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

    • 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具纵扭皱沟及横长皮孔样斑痕。

    • 质脆,断面不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2. 显微鉴别

    • 皮层窄,有裂隙;韧皮部乳管群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
  3. 理化鉴别

    • 取粉末或切片,滴加稀醋酸,无泡沫反应;滴加α-萘酚浓硫酸溶液,显紫堇色(检查菊糖)。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 注意事项:桔梗易吸湿返潮,需定期检查,发现霉变或虫蛀应及时处理。

桔梗作为传统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但需注意其性味归经及配伍禁忌,合理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桔梗-原态.jpg

饮片

中药-桔梗-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