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防风又称屏风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等。

二、入药部位

防风的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甘,微温。

  • 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 主治

    1. 外感风寒表证,如感冒、头痛、身痛等。

    2. 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肢体麻木。

    3. 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4. 皮肤瘙痒,风疹,湿疹等。

五、相关配伍

  1. 防风配荆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 防风配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3. 防风配天南星、白附子: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

  4. 防风配黄芪、白术: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

  5. 防风配蝉蜕、薄荷: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表证或皮肤瘙痒。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服,5~10g。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1. 阴虚火旺者慎用:防风性温,易助热伤阴,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2. 血虚发痉者忌用:防风有散风之性,血虚发痉者忌用。

  3. 表虚自汗者慎用:防风有发汗解表之功,表虚自汗者慎用,以免加重汗出。

  4. 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八、炮制

  1. 防风: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3. 蜜炙防风: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防风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kg防风,用炼蜜25kg)。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顶端有残留的棕褐色毛状叶基。

    •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

    • 质地:体轻,质松,易折断。

    • 断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2. 显微鉴别

    • 防风根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多列细胞,栓内层窄,有少数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射线明显,弯曲,常裂隙状。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3. 理化鉴别

    • 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多糖类等成分。可用薄层色谱法等进行鉴别。

十、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防风-药材.jpg

饮片

中药-防风-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