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半夏又称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等,因其多在夏季过半时采收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半夏的干燥块茎入药。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或低温干燥后使用。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温;有毒。

  • 归经:归脾、胃、肺经。

四、功效主治

  •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痰多清稀、胸闷痞满等症。

  • 降逆止呕: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恶心、妊娠呕吐等。

  • 消痞散结:用于痰饮内停、心下痞满、梅核气、瘿瘤、痈疽肿毒等。

  • 外用消肿止痛:可治疗痈肿痰核、毒蛇咬伤等。

五、相关配伍

  1. 二陈汤:半夏与陈皮、茯苓、甘草配伍,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胸闷。

  2. 小半夏汤:半夏与生姜配伍,降逆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3. 半夏泻心汤:半夏与黄连、黄芩、干姜等配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4. 半夏厚朴汤:半夏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配伍,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于梅核气。

  5. 导痰汤:半夏与天南星、橘红、枳实等配伍,燥湿祛痰、行气开郁,用于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服,3~9克。

  • 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 炮制品选择:生半夏有毒,多作外用;内服常用炮制品,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

七、使用禁忌

  1.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半夏与川乌、草乌、附子等乌头类药材相反,合用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2. 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半夏性温燥,易伤阴津,阴虚火旺者忌用。

  3. 孕妇慎用:半夏有毒,可能影响胎儿,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半夏过敏者禁用。

八、炮制

半夏的炮制方法多样,目的在于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1. 清半夏:用白矾溶液浸泡或煮制,增强燥湿化痰作用。

  2. 姜半夏:用生姜、白矾共煮,增强降逆止呕作用。

  3. 法半夏:用甘草、石灰水浸泡或煮制,毒性最低,长于燥湿化痰。

  4. 生半夏: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真品半夏:呈类球形,直径1~1.5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 伪品水半夏: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顶端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质较轻,断面无粉性,气微,味淡,微有麻舌感。

  2. 显微鉴别:半夏粉末可见草酸钙针晶束、淀粉粒、螺纹导管等特征。

  3. 理化鉴别:可用薄层色谱法等检测半夏中的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注意事项:半夏易生虫、发霉,应定期检查,发现虫蛀或霉变应及时处理。

  • 炮制品贮藏:炮制后的半夏应密封保存,防止受潮。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半夏-原态.jpg

药材

中药-半夏-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