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黄连在中医药领域有多个别名,常见的有:

  • 味连:因黄连味苦而得名。

  • 川连: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

  • 鸡爪连:因黄连根茎多分枝,形似鸡爪而得名。

二、入药部位

黄连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根茎。通常在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寒。

  • 归经: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以下病症:

  1. 湿热痞满:如胃肠湿热引起的呕吐、泄泻。

  2. 呕吐吞酸:胃热呕吐、胃酸过多。

  3. 湿热泻痢: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

  4.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

  5. 心烦不寐:心火旺盛导致的失眠、多梦。

  6. 目赤牙痛: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牙痛。

  7. 痈肿疔疮:皮肤感染、疔疮肿毒。

  8. 耳道流脓:中耳炎等耳部感染。

  9. 血热出血:如吐血、衄血等。

五、相关配伍

黄连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1. 黄连+木香(香连丸):治疗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2. 黄连+吴茱萸(左金丸):治疗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3. 黄连+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汤):治疗三焦火毒证,如高热烦躁、疮痈肿毒。

  4. 黄连+葛根(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伴表证未解。

  5. 黄连+半夏、瓜蒌(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胸脘痞闷。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服,2-5克。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黄连大苦大寒,过量或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七、使用禁忌

  1. 脾胃虚寒者忌用:黄连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2. 阴津亏虚者慎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3. 不可过量或久服:过量或久服易导致脾胃损伤,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4. 避免与某些药物同用:黄连不宜与某些西药(如酶制剂)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八、炮制

黄连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生黄连: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 酒黄连: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干。酒制可引药上行,清上焦火热。

  3. 姜黄连: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姜制可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

  4.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拌入黄连片,闷润至吴茱萸汁被吸尽,文火炒干。萸制可抑制苦寒之性,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九、鉴别

黄连的鉴别要点如下:

  1. 性状鉴别

    • 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形如“蚕状”,“过桥”较长。

    • 云连: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

  2. 显微鉴别:黄连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宽,可见石细胞,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木质部黄色,木纤维发达。

  3. 理化鉴别: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素),可用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十、贮藏

黄连应贮藏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避免与潮湿环境接触,以免霉变。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黄连-原态.jpg

药材

中药-黄连-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