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酸枣仁又称枣仁、山枣仁、酸枣核、枣核仁、棘仁、棘实、调睡参军等。这些别名体现了其来源植物及传统功效认知,在中药材交易及文献记载中较为常见。
二、入药部位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经浸泡、搓去果肉、碾碎果核等工序后取种子晒干入药,完整保留其有效成分。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心、肝、胆经。其性味平和,无寒热偏性,适合多数体质人群;归经特性决定其具有养心安神、滋养肝脏等功效。
四、功效主治
功效: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主治: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状态。
五、相关配伍
配伍茯苓:增强宁心安神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
配伍五味子:强化敛汗作用,治疗自汗、盗汗效果显著。
配伍知母、川芎、茯苓:组成酸枣仁汤,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配伍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研末冲服:每次3-5g,便于有效成分吸收。
特殊剂型:根据病情可配伍制成膏方、药酒等,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七、使用禁忌
过敏体质者:禁用,避免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防止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
实证及湿热内盛者:禁用,避免加重病情。
药物相互作用:与抗凝血药、抗高血压药合用时需谨慎,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八、炮制
生酸枣仁:秋季采收后经浸泡、去果肉、碾碎取种、晒干等工序制得,保留天然药性。
炒酸枣仁:取净酸枣仁,文火炒至表面微鼓、颜色加深,增强宁心安神功效,减少润肠作用。
九、鉴别
- 性状鉴别:正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一面平坦,中央有1条隆起线纹,另一面微隆起。
显微鉴别: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厚,内含红棕色物;内种皮栅状细胞棕红色,表面观呈多角形,壁厚。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可进行薄层色谱等分析。
十、贮藏
环境要求: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包装要求:采用密封容器,避免与挥发性物质混放。
养护措施:定期检查,发现虫蛀、霉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