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厚朴的别名包括烈朴、赤朴、川朴、紫油厚朴等,不同地区或典籍中可能还有其他称谓。
二、入药部位
厚朴的入药部位为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以干皮为主,根皮次之。
三、性味归经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燥湿消痰: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呕吐呃逆、痰饮喘咳等。
下气除满:治疗胃肠积滞、便秘腹胀等。
行气宽中:缓解胸腹胀满、疼痛等症状。
其他: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五、相关配伍
与苍术配伍:增强燥湿健脾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证。
与大黄、枳实配伍:治疗胃肠积滞、便秘腹胀。
与麻黄、杏仁配伍:用于痰饮喘咳、外感风寒。
与陈皮配伍:行气燥湿、化痰止咳。
与生姜配伍:温中止呕,用于脾胃虚寒、呕吐。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厚朴具有行气破滞之效,可能影响胎儿。
气虚津亏者忌用:厚朴苦温燥烈,易耗气伤津。
阴虚内热者忌用:厚朴性温,可能加重内热。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黏腻、豆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八、炮制
生厚朴:取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后切丝或块,干燥。
姜厚朴:将厚朴丝与生姜汁拌匀,闷润后炒干或蒸制,增强温中散寒之效。
制厚朴(麸炒厚朴):麦麸炒至冒烟时加入厚朴丝,炒至微黄后筛去麸皮,缓和辛燥之性,偏于健脾和胃。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干皮:卷筒状或双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根皮(根朴):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单筒状,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显微鉴别:
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多数油细胞及石细胞群。
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多数成束,亦有油细胞散在。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加氯仿回流,滤液在荧光灯下显紫色或黄绿色。
滤液加三氯化铁甲醇溶液显蓝黑色,加Millon试剂显棕色沉淀,加间苯三酚盐酸溶液显红色沉淀。
十、贮藏
贮藏条件: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防蛀。
包装要求:用纸箱、编织袋或麻袋包装,内衬防潮层,标明品名、产地、规格、等级、生产日期等。
安全水分:9%-14%,水分超过15%需干燥处理。
仓库管理:专人管理,定期检查,防止高温、高湿、鼠害、虫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