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浙贝母,又称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等。

二、入药部位

浙贝母的入药部位是其干燥鳞茎。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寒。

  • 归经:归肺、心经。

四、功效主治

  •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 主治

    • 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

    • 乳痈,瘰疬,疮毒。

五、相关配伍

  • 配桑叶、黄芩、前胡:用于治疗风热犯肺导致的咳嗽。

  • 配黄芩、桑白皮:用于治疗痰热咳嗽。

  • 配海藻、昆布、夏枯草:用于治疗痰热互结导致的瘿瘤、瘰疬。

六、用法用量

  • 煎服:5~10g。

  • 研末冲服:1~2g。

七、使用禁忌

  • 体寒者:由于浙贝母性寒,体寒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手心、足心发凉、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应避免使用。

  • 脾胃虚寒者:浙贝母性寒,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因此应避免使用。

  • 过敏者:对浙贝母过敏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因此应禁用。

  •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浙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等乌头类药材同用。

八、炮制

浙贝母在炮制时,可进行蜜麸炒、酒炙、姜汁炙、炭制等处理,以缓和药性、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性。

九、鉴别

  • 性状鉴别

    •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皱纹;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较光滑或被有白色粉末。质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或类白色,略带角质状或粉性;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 浙贝片:为椭圆形或类圆形片,大小不一,长1.5~3.5cm,宽1~2cm,厚0.2~0.4cm。外皮黄褐色或灰褐色,略皱缩;或淡黄色,较光滑。切面微鼓起,灰白色;或平坦,粉白色。

  • 显微鉴别:浙贝母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

  • 薄层色谱鉴别:取本品粉末,加浓氨试液与三氯甲烷,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十、贮藏

浙贝母应置干燥处,防蛀。由于浙贝母易虫蛀,受潮后易发霉、变色,有效成分流失快,因此建议单包装密封,冷藏。贮藏期药材水分应控制在8%~13%,在此条件下贮存,药材不易变质,药效不易下降。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浙贝母-药材.jpg

中药-浙贝母-药材2.jpg